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培奇 王帅杰 范亚旭(农民日报)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近年来,河南省安阳市以党建为引领,以创新为抓手,深耕乡村治理沃土,通过建强骨干队伍、搭建数智平台、壮大集体经济,构建起“队伍有活力、治理有效率、保障有力度”的乡村善治新格局,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基层治理实践中焕发新生。
建强骨干队伍,夯实善治基础
“建强村党组织,关键要抓牢‘带头人’队伍。”在全市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上,党建导师郁林英结合30年基层工作经历,用鲜活案例向200余名年轻村党支部书记传授“战斗堡垒怎么建”的密码。创业导师胡红彬带着“如何盘活闲置厂房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实战经验,为后备干部上实践课;德润导师樊军则以“积分制破解乡村治理难题”为主题,分享如何用“小积分”撬动“大治理”。
今年以来,安阳市把建强基层骨干队伍作为乡村治理的基础工程,创新实施“导师帮带制”,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专业技术人员中遴选百余名导师,组建党建、创业、德润、矛调、数智“五支导师团”,目前该导师团已参与示范培训52场,跟岗带教2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
在选育机制上,安阳市注重从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中发掘人才,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5667人。采取“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双轨培养模式,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学历提升计划,对参加学习的村党组织书记给予学费补贴,推动全市4100余名村干部和后备人才提升学历。
为破解乡村人才短缺困境,安阳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治理。今年以来,按照全省政策选聘乡村振兴协理员312名到村工作,实现乡镇全覆盖。“我们要用所学知识服务乡亲,让青春在田野上闪光。”乡村振兴协理员郭慧斌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这些具备专业知识的青年人才运用现代治理理念和技术,在政策宣传、产业引导、数字化应用等方面发挥专业优势,成为连接传统乡村与现代治理的桥梁。
在精准高效服务方面,安阳市按照“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原则,结合地域、人口划分1.2万余个网格,统一赋码管理,配备专职和兼职网格员3万余名,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体系。网格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专职网格员每天进网入格工作至少两小时、每天走访至少6户居民、每户至少停留20分钟,与群众“面对面”沟通、零距离服务,深入了解群众所盼所需。从滑县大子厢后街村“民事直说二维码”,到龙安区物探社区的“燕利帮帮团”,再到殷都区78个驻区单位化身“社区合伙人”,有效整合资源力量、动员群众参与,联手破解基层难题,小网格托起了服务群众的大民生。
搭建数智平台,提升善治效能
基层治理点多线长面广,安阳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起贯通市、县、乡、村的数智治理平台,构建上报、分办、处置、反馈、评价的闭环管理机制,推动治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治理”转变。
“从发现电线冒火花到彻底排查更换整个小区的老旧线夹,只用了不到1个月时间。”北关区红旗路街道健康园小区居民刘女士称赞道。依托数智治理平台,该街道实现了问题快速上报、精准派单和协同处置,单月完成巡查452次,处置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等问题279件。
据了解,该市通过建立数智治理平台,整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网格巡查等多渠道信息,构建“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干部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机制。运行以来,累计受理群众诉求数万件,涵盖群众生产生活各方面诉求,办结率达98%,平均办理时限缩短至24小时以内。
另外,安阳市创新推行“未诉先办”机制,通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大数据分析预判高频共性民生需求,建立“市委调度、精准选题、纪委推动、闭环治理”的系统治理模式,落实调度、整改、督办等配套管理制度,集中解决不动产登记难、物业管理乱、公共服务弱等15批次突出问题,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万余件,同类问题日均诉求量平均下降30%。特别是最近一次安阳市委专题调度耕地灌溉、道路出行、村容村貌、农资质量等农业农村领域问题,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扎实推进“三秋”各项工作,推动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安阳市在“数据减法”上成效显著。119张原始报表经汇聚、比对、去重等,最终精简到14张,精简率达88%;915个数据项压缩至140个,精简率达85%,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让干部有更多时间走进群众、解决问题。
2024年完成22项重点事项上线运行,2025年首批重点事项上线11项。通过数据共享做到办理“一件事”50%以上的表单信息自动生成、申请材料压减60%以上、办理时限压缩70%以上、办理环节压缩80%以上。
壮大集体经济,激发善治动能
治理有效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安阳市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的关键抓手,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打出盘活资产、创新模式、要素保障等一系列组合拳。
“支部强了,产业旺了,村民腰包更鼓了!”林州市黄华镇魏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明生说。该村依托特色产业,整合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构建了集吃、住、游、玩、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格局,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营业额突破2500万元,带动300余名妇女就业,村集体收入突破86万元。
去年以来,安阳市成立书记、市长“双组长”工作专班,设立了农村“三资”清理、产权交易等12个工作组,构建起“双周调度、月度汇报、专班攻坚”机制,截至目前已累计解决问题160余项。通过全面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带动15万农户嵌入产业链增收。
在工作专班的统筹推进下,全市以数据赋能“三资”监管,创新打造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的“1+9+N+N”(市级统筹、9个县区平台、N个乡镇服务站、N个村级服务点)四级服务体系,将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这张“互联互通、分级管理”的巨网,为激活乡村“沉睡金矿”铺设了高速轨道。党员先锋队冲锋在前,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精准挖掘“沉睡资产”,梳理交易流程,解决实际难题,让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动能。
“原来这老房子空了好几年,谁能想到挂到交易平台能多赚10万元。”林州市南马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马坷看着3-9号古式小屋23.49万元的成交价,难掩喜悦。此前,村“两委”精准定位特色餐饮、手工作坊等业态,通过“支部搭台、市场唱戏”公开招租,起始价12.6万元的小屋最终溢价86.43%,为村集体增收10.89万元。
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成交额达6.66亿元,完成交易3589宗,为村集体增收2936.3万元。平台通过信息透明、竞争公平、交易规范的运作模式,实现了信息集中发布、公开交易,从源头防治小微权力腐败,切实维护农村“三资”持续健康发展。
“过去‘家底’不清,现在‘三资’上网,村集体增收有了源头活水。”北关区李桃村党支部书记李剑感慨道。在管好“家底”的基础上,安阳市同步开展“阳光村务”扫码公开、问题合同专项治理等专项行动。通过大数据比对、专项巡察等方式,全市共排查出问题合同2936份,已完成整改2887份,追缴资金1468万余元,切实维护了集体利益。
集体经济壮大了,基层治理也有了坚实支撑。安阳市通过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将集体收益反哺于村级网格化治理、公益事业和村民分红,激发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内生动力,逐步形成了“产业带动发展、发展巩固治理、治理惠及民生”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