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于乐
干部考核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也是引领干事创业的“风向标”。现如今,个别地方和部门在干部考核上存在“年终算总账”、“一考定优劣”的倾向,这种周期长、聚焦难、画像虚的考评方式,难以动态、真实、全面地反映干部的日常表现与实绩贡献,容易导致出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难区分”的现象,挫伤实干者的积极性,影响事业发展的活力。
为此,应改变考核方式,探索建立一种紧跟任务、聚焦实绩、及时反馈、强化运用的动态考评机制,变“泛泛考”为“聚焦考”,变“一次考”为“及时评”,变“常规考”为“个性考”,实现从“重考评”到“强运用”的跃升,真正树立起“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一样”的鲜明导向。
精准确定考评项目,是实现有效考核的前提。考核不能大而化之,必须紧扣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将宏观目标分解为具体可评的项目。聚焦民生实事、经济发展、营商环境、城市更新、社会治理等专题,从中遴选重点评估项目,将考核焦点对准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和攻坚克难的第一线。同时,将项目责任明确到具体单位、岗位、人员,实现“考事”与“识人”的紧密结合,清晰掌握干部在一线拼什么、干什么。
合理规划考评安排,是提升考核时效性的关键。打破“年终一次考”的固化模式,根据重点任务的推进节奏和攻坚时段,灵活设置评估周期,及时捕捉干部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处理复杂问题、应对重大考验中的现实表现时,将遥远的“年终审判”,变为近在咫尺的“过程记录”。通过“紧跟任务走”的考评方式,让干部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注与关怀,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务实丰富考评手段,是确保考核真实性的基础。摒弃“一刀切”的常规检查,针对不同项目的性质、特点和周期,量身定制个性化评估方案。对于持续性的项目,加强过程跟踪和现场查验;对于民生实事,突出服务对象和群众的评价权重;对于专项整治内容,适时开展“回头看”以防问题反弹。通过多维度、多渠道、多方式的考察,力求穿透表象,看清本质,为干部勾勒出立体、生动、真实的画像,避免“一张考卷考所有人”。
科学运用考评结果,是彰显考核权威性的根本。考核的生命力在于结果运用。将评估结果与干部的职务职级晋升、及时奖励、培养锻炼等紧密挂钩,对于在重点工作中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旗帜鲜明地给予褒奖和重用,形成“及时考”到“及时奖”的良性循环。反之,对于工作推诿扯皮、作风漂浮、表现不佳的干部,也要及时进行谈话提醒,必要时果断作出分工或岗位调整,实施有效干预。唯有赏罚分明、能上能下,才能让优者更受激励、劣者感到压力,彻底打破“大锅饭”思维和“铁交椅”观念。
树立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一样的导向,绝非一句空话,需要通过深化考核机制改革,构建精准科学、规范有效的干部实绩评价体系,进而优化干部管理、提升治理效能,营造风清气正、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于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