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玉泽
近日,以“党建聚力,助推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凉水河论坛举办。论坛聚焦非公企业党建,搭建交流对话平台,推出理论研究成果,展示实践工作成效,为巩固提升首都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质效、促进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新兴领域党建相比于传统领域而言,因治理对象多为思想观念多元的“90后”“00后”群体,呈现出“组织形式新、工作方式新、治理结构新”的工作特征和代际特征。特别是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兴起,以快递外卖员、直播主播等为代表的大量新就业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探索如何加强新兴领域力量的团结凝聚,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成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的一道崭新课题。
组织建设上既要“有形”也要“有效”。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将新兴领域党建纳入基层党建格局就是强化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而新兴领域内的党员大多来自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或属于新就业群体。其中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除了具备传统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协调、作用难发挥、教育难开展的普遍问题,也因为其新业态经济的灵活性、自主性、分散性、不稳定性远大于传统行业,体现出组织缺失、归属不强、更新频繁等新特点,导致出现“流入不融入、流动不互动、隐身不亮身”等新问题,成为新兴领域党员管理的另一大瓶颈难题,亟需通过各级党组织发挥作用。因此党员干部需要把重心放在完善党在新兴领域的组织体系上,要把以快递外卖“小哥”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作为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的重点。
服务理念上既要“求新”更要“入心”。把握新兴领域党建“新”特征的关键在于识变、应变、求变,而把党的工作贯穿始终是不变的。只有把党的领导延伸到社会治理实践中,才能确保工作正确方向,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亦是如此。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把精准有效、关爱服务体现到党员管理全过程各方面。一方面,加大关心关爱,服务方式上形成可持续关爱模式。社会和行业的良序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新就业群体作为经济发展最新产物,呈现年轻化、草根化,自由化特征,尤其是职业环境、权益保障等使其成为社会焦点,亟需制度建立完善与之规正匹配。另一方面,增强身份认同,在思想观念上转变为城市治理建设者,克服快递员、外卖员是外来人口的简单化认识,真正把他们作为首都城市建设者、居民服务提供者、社会治理参与者,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服务居民、服务社会,更大范围拓展作用发挥。
活动形式上既要“破圈”也要“融合”。积极构建党组织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以及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良性互动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新兴领域力量中大部分属于外出打工青壮年劳动力,其中特别是新就业群体,他们职业归属感和生活满意度不高,往往“融不进城市、回不去农村”,是社会治理需要关注的重点对象。其一,要强化新兴领域党员差异化教育管理。不少流动党员忙于生活奔波,顾不上“精神食粮”,出现教育学习过程形式化、结果真空化。需要根据新就业群体时间较为分散、工作地点灵活等特点,因时因地、分层分类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秉持尊重差异、注重实效的理念,结合新就业群体总体学历偏低、党员人数少,以及工作强度高、空闲时间少职业特性,探索因人而异,弹性教育的管理模式。其二,关键在于激发新兴领域党员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作用发挥是破解该领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的根本,最终目的是如何把党员群体凝聚起来、引领起来,推动新兴领域群体融入到首都城市基层党建格局当中。根据新兴领域群体工作特征,引导他们担任基层治理的网格员、居民楼“副楼长”等角色,激发参与融入基层治理的热情。(张玉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