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齐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这一重要论述精准揭示了人才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核心地位与决定性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根基在乡村,短板在人才。加强村级后备力量队伍建设,确保乡村发展“后继有人”,已成为一项紧迫而关键的战略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聚焦乡村发展的现实与未来需求,因村制宜,精筛细选,悉心培育,大胆使用,真正构建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骨干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与强劲动能。
精筛细选,拓宽源头“选好苗”,确保后备力量“选得出”。选准人是基础。必须立足村庄实际和发展阶段,明确遴选标准,拓宽发现渠道。不仅要关注学历技能,更要看重其乡土情怀、奉献精神和发展潜力。要积极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等群体中,发现和吸纳那些对家乡有感情、对农业有热情、对农民有亲情的优秀人才。通过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等多种方式,建立动态管理的村级后备人才库。这个过程必须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确保把真正愿意为乡村奉献、有能力和潜力的“好苗子”识别出来,从源头上保证队伍质量,解决“有人可选”的问题。
精心培育,搭建平台“育好苗”,确保后备力量“长得好”。选出苗子,更要精心培育。要着力涵养有利于后备人才成长的发展生态,为其搭建干事创业、淬炼成长的实践平台。要强化思想引领与情怀涵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通过组织学习、村史教育、乡贤讲座、实地考察等方式,增强其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发展认同,筑牢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思想根基。要强化专业技能精准赋能。紧密对接乡村产业发展和治理现代化需求,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数字电商、乡村旅游、基层治理等多元化、实效性培训。深化与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推行“导师帮带”制,帮助其快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练就服务乡村的“真本领”。要强化实践锻炼与岗位练兵。有计划地安排后备人才参与村级事务管理、重点项目实施、集体经济运营、矛盾纠纷调解等具体工作,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让其在一线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完成从“潜力股”到“实力派”的转变。
精准使用,畅通渠道“用好苗”,确保后备力量“干得好”。培养人才归根结底是为了使用。要树立“凭实绩论英雄”的鲜明用人导向,打破论资排辈,畅通选用渠道,让成熟起来的后备人才有机会“挑大梁”“当主角”。对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后备人才,要及时通过法定程序选拔进入村“两委”班子,或推荐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重要岗位任职,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长。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必要支持,激发其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让其事业有奔头、待遇有保障、干成有奖励,从而安心、安身、安业,真正成为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的“领头雁”和生力军。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村级后备力量建设是一项管长远、固根本的战略工程,贵在持续,成在实干。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机制,用心用力抓好“选、育、用”关键环节,切实建强村级后备力量这支“蓄水池”和“生力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在广袤田野上书写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崭新篇章。(齐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