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云乐(北京农学院学生处、副教授)
数字技术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的双重浪潮,正深刻重塑高校学生工作的生态。辅导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但其传统事务型工作模式已难以适配数智时代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工作场景的复杂化——海量学生数据难以高效挖掘、网络舆情难以精准研判、个性化育人难以全面覆盖,队伍建设面临“技术能力断层”与“育人效能瓶颈”的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推动数智技术与辅导员队伍建设深度融合,构建系统化的数智化培育体系、场景化的数智化应用生态、协同化的数智化治理机制,成为突破困境的关键路径,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教育强国建设培育高素质思政工作队伍的必然要求。
以提升数字素养为核心,探索以应用驱动和实践提升为特色的发展路径
数智时代,数字素养已成为数智时代辅导员履职的核心能力之一,其实质是“思政引领力”与“技术驾驭力”的协同融合。数字素养提升需紧扣辅导员九大职责,构建“政治能力+数智素养+业务实践”的三维矩阵。一方面,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确保辅导员的数智化转型不偏离育人初心;另一方面,增设数智化能力提升专题板块,将人工智能应用、大数据分析、网络舆情研判等技术内容融入课程。此外,还可结合学科特色开发精品课程,实现“专业特色+数智技术”的精准适配。
以拓展数智应用场景为抓手,打造协同联动的数智育人新场域
数智时代学生成长环境呈现“线上线下融合”特征,学习、社交大量迁移至虚拟空间,传统“面对面”辅导模式难以完全满足学生需求。数智化应用场景重构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校园内、线下化、单一化”的工作边界,在“线上+线下”“实体+虚拟”的融合中,搭建覆盖学生成长全周期、工作环节全链条的立体育人生态。
实体场景的数智化升级,要聚焦学生管理与服务的精准化。依托学生工作管理平台,整合学生学业成绩、考勤数据、心理测评、消费记录等多维度信息,构建“学生成长数字画像”,辅导员可通过数据看板实时掌握学生动态——如发现某学生连续多周消费异常且考勤下降,系统可自动预警,辅导员据此开展针对性帮扶,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发现”。
虚拟场景的拓展则突破时空限制,丰富育人维度。借助大语言模型搭建的AI辅导员智能体,可24小时响应学生的日常咨询——从专业课程答疑、学术研究指导,到校园生活服务(如奖学金申请流程、宿舍报修),有效分担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使其聚焦“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等主责主业。部分高校还探索元宇宙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如构建“元宇宙思政课堂”,辅导员可带领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数智化育人研讨”;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辅导员工作信用档案”,记录其培训经历、工作成效、师生评价等信息,确保考核数据的真实可追溯。此外,“微心愿墙”“线上书记信箱”等场景的搭建,形成“学生线上提需求—辅导员线下抓落实—数据线上反馈”的闭环,让服务更高效、更贴近学生需求。
以数智化协同治理机制为支撑,构建多元参与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共同体
数智化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在于打破高校内部部门、校社企外部主体间的“数据壁垒”与“资源孤岛”,将理论研究、技术支持、实践资源、评价监督等要素凝聚为育人合力,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
高校内部的协同聚焦“数据共享与流程优化”。部分高校由党委学生工作部牵头构建“辅导员数智化治理平台”,整合院系、教务处、心理健康中心、后勤管理处等部门数据,建立辅导员基础信息库与多维度成长档案——该档案不仅包含培训经历、工作业绩,还纳入学生满意度评价、舆情处置成效、数智技术应用成果等数据,实现“全周期成长追踪”。在此基础上,搭建突出一线工作的多维考核场景,如运用大数据生成“辅导员工作热力图”,直观呈现其在学生管理、思政教育、数智应用等领域的投入度;制定《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办法》时,遵循“工作实效与师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工作能力与道德修养相结合”的原则,将数智化工作成效(如数据预警准确率、AI辅导员辅助效率)纳入考核指标,让评价更科学、更精准,实现了辅导员考核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转变,有效激发了队伍的数智化转型动力。
校社企外部的协同聚焦“资源整合与能力共建”。高校可联合科技企业、思政研究机构成立“辅导员数智化发展联盟”:科技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如开发定制化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AI辅导员插件,定期为辅导员开展“数智技术更新培训”;思政研究机构则组织专家编写数智时代辅导员相关工作指南,将前沿思政理论与数智技术应用结合,开发“智能思政案例库”,为辅导员提供实践参考。部分联盟还探索“校社协同实践基地”建设,如与社区合作开展“数智化思政服务进社区”活动,辅导员带领学生运用大数据分析社区居民需求,设计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方案,在实践中提升数智化育人能力。
总而言之,数智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本质,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培训体系、应用场景、治理机制的系统性创新,让数智技术成为重塑辅导员角色、提升思政育人效能的强大引擎。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数智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完善辅导员数智素养培育机制,创新数智赋能的工作模式,推动辅导员队伍向智能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本文系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BJSZ2024YB5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