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孙才智
日前,华东、华北、东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北京、河北、吉林、山东等地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闻“汛”而动、向“汛”而行,用脚丈量险情、用肩扛起责任,在汹涌洪水中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红色堤坝”,彰显了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豁得出、顶得上”的初心本色。
防汛救灾不是孤立的“应急任务”,而是检验党性的“实践课堂”、凝聚民心的“连心桥梁”。党员干部之所以能在风雨中挺身而出、向险而行,根本在于拧紧了思想“总开关”,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深植于心,把群众安危当作“天大的事”,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一线之上,穿“党员服务”红马甲的党员连续数日夜守堤坝,用“手拉手”的人墙挡住洪水,泥浆裹满裤腿仍喊着“再加把劲”;险情之处,基层党组织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支部,“哪里有险情,党旗就插在哪里”,把安置点变成“温暖家园”。这背后,是“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本能自觉,更是“群众安危大于天”的使命担当。
正是这种对党性的淬炼,让防汛救灾成为党员干部的“分内之责”,也成为赢得民心的“关键之举”。群众常说:“洪水来了不可怕,只要看到党员在,心里就踏实。”党员的每一次冲锋、每一次坚守,都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注解,都是在为党的执政根基培土浇水。挨家挨户劝离险户时的“再检查一遍”,背着老人蹚水转移时的“搂紧我肩膀”,冒雨抢修供水供电设施时的“今天必须通”,安置点里端出热饭热菜时的“趁热吃点吧”......这些平凡举动里,无不藏着党员与群众“心贴心”的温度。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孙胡沟村党支部书记尹春燕和丈夫蔡永章,得知山脚下两位老人因信号中断尚未转移,头也不回冲进雨幕奔向村民家,不幸被洪水冲走。这对党员夫妇用生命诠释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在汛情面前不退缩、在责任面前不推诿。正是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党员,“红色堤坝”才愈发坚固,“党在身边”才成为受灾群众心中最踏实的答案。
作为党员,必须时刻保持奋进姿态,擦亮先锋底色。险情出现时,第一时间站出来,主动承担巡查堤坝、转移群众等急难险重任务,让党徽在一线闪光。要把“人民至上”刻进每一次行动,排查隐患时“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万一失防”,转移群众时“宁多跑一趟、不少转一人”,坚决做到应转尽转、快转早转,不怕“折腾”,不怕麻烦,用细致入微的担当筑牢安全底线。倘若把“党员身份”当“荣誉标签”,在险情面前往后缩,就会辜负群众的期待、抹黑党的形象。要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群众同坐一条船、共顶一片天,在急难险重时“冲锋陷阵”,在常态防范中“久久为功”。
纵观那些被群众点赞的党员,无一不是把“责任”二字刻在心头,对上级部署坚决执行、对群众需求及时回应,不打折扣、不搞变通,用“小我”的付出换取“大我”的安宁。这道“红色堤坝”,不仅是抵御洪水的物理防线,更是党群心连心的精神纽带。唯有让初心始终滚烫、让担当始终在线,才能在风雨中架起架稳架牢“连心桥”,让党旗始终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高高飘扬,用实干赢得民心、用担当守护万家灯火。(孙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