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八路军“钢刀”般的战斗作风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八路军“钢刀”般的战斗作风

来源:学习时报2025-08-15 10:57

  作者:王明哲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经过谈判,中国工农红军处于陕北的主力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虽然后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将其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八路军的称呼早已深入人心并一直沿用下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主要的抗日武装。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凭借钢铁意志、灵活战术、人民支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一次次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锻造出“钢刀”般的战斗作风。

  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八路军在民族存亡之际,以简陋武器对抗强敌,于极端困苦中浴血奋战,展现出人民军队的钢铁意志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我们党和军队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实践中凝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战斗精神对战争胜负起关键作用;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旺盛的战斗精神可以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使物质力量发挥最大的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创造以劣胜优的奇迹。1939年,朱德在武乡写下“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的诗句,展现了八路军在艰难困苦环境下舍生忘死、拼搏杀敌的顽强作风。1941年的狼牙山阻击战中,马宝玉等5名战士面对日军3500多人的疯狂进攻,为掩护主力转移到外线作战,并使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主动把敌人引向悬崖绝壁。手榴弹和子弹打光了,就搬起石块朝敌人砸,战斗到最后一刻砸枪跳崖,留下“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名,连敌人也为其不可征服的意志而感叹。在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115师伏击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在老爷庙高地展开白刃战,战士肠穿肚裂仍以刀刺敌,近身肉搏直至同归于尽,歼敌千余人,让日军王牌部队尝到了史无前例的失败滋味,极大提高了八路军声望。在对抗日寇的无数场战斗中,八路军将士始终坚持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战斗作风,哪怕阵地血流成河也寸步不退,展现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铁骨忠魂,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将士对日作战共计10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125万余人,有34万名八路军将士血洒疆场,在烽火硝烟中挺立成民族不屈的脊梁。

  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官兵一致是中国共产党建军原则的重要内涵,体现了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同一切旧军队的根本区别,真正赋予了士兵主体地位,激发了士兵高度自觉的战斗意志。1937年,毛泽东指出,“现在国民党军队的制度还是老制度,要用这种制度的军队去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可能的”,必须加以改变,而“改变的原则就是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八路军沿袭了红军时期的新型官兵关系,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指挥员与普通战士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在极端艰苦的作战条件下,凝聚成生死与共的革命集体。《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明确指出,八路军“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军队,官与兵都是劳动人民的代表,而不是代表剥削阶级”。朱德把实行官兵一致原则,作为革命军队管理原则的重要内容。他指出,在革命军队中不应有亲、疏、厚、薄之分,不应有爱、恶、生、熟之别,不应用小团体观念和本位主义。只有大公无私,一视同仁,如家人兄弟一般。百团大战中,时任第129师参谋长的李达曾回忆:“我亲眼看到彭副总司令、刘师长、邓政委和左副参谋长,冒着枪林弹雨,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指挥部队勇猛杀敌。”延安整风期间,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第16团各连率先开展了尊干爱兵运动,并制定了“尊干爱兵公约”,极大改善了官兵关系,部队风气和战斗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一做法在全军得到推广,部队达到了空前团结。八路军十分注重推行民主管理,强化内部民主建设,崇尚军队组织中的民主决策与管理,强调官兵平等参与。当时,陕甘宁边区率先实行“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民主练兵办法,改变了过去自上而下、单纯强制的办法,充分调动了练兵积极性。八路军通过民主管理,极大提高了部队凝聚力与战斗力。

  坚决果断、令行禁止。八路军在民族危亡、内忧外患的风云中闻令出征、服从大局,在以弱胜强、瞬息万变的战场中快速决策、统一步调,形成雷霆般的作战合力。从改编组建伊始,就体现了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高度组织性、纪律性和政治自觉性。在中共中央发出全民族抗战的号召下,毛泽东和红军总部暨各方面军首长致电蒋介石要求合作抗日之后,彭德怀等一众红军将领代表红军全体指战员表示,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当时,很多同志对摘下红五星、八角帽,换上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徽想不通,在第129师誓师大会上,刘伯承第一个戴上新军帽,大声说:“这顶军帽上的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命令发出后,全体指战员含泪换帽。此后,中共中央向全国郑重宣告: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并待命出征。八路军从创建伊始就顺应形势任务要求,果断调整战略目标,雷厉风行完成军队改编,在作战中更是凭借高度的纪律性和执行力,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神头岭伏击战中,129师受命截击,部队深夜急行军60公里潜入神头岭,在光秃山脊隐蔽待敌。当日军先头部队踩过掩体时,我方指战员纹丝不动,待敌主力进入伏击圈后一令即发,三面火力瞬间倾泻,仅2小时就歼敌1500余人,无一人擅自开火或退缩。八路军从事的敌后游击战争环境复杂、形势多变、人员分散、信息不畅,要求部队严格把握作战时机、灵活机动出击,方能把握转瞬即逝的战机。在抗日战争的无数次战斗中,正是依靠指挥员精准判断、官兵无条件执行,游击战方针“快、准、狠”优势才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人民军队才打赢了强大对手。

  逆境拼搏、出奇制胜。八路军在物资短缺、敌强我弱的斗争环境中,往往以灵活机动战术创造战争奇迹。依托广大敌后根据地的支撑,透过“分散、集中和变换”灵活使用兵力,随时捕捉战机,出其不意打击敌人。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联防战、围困战、窑洞战等一系列斗争形式。按照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方针,八路军在敌侧后打了许多精彩的战斗。1937年10月19日夜,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充分发挥我军夜战、近战优势,迅猛突袭了日军阳明堡机场,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取得毙伤日军100余人、击毁敌机24架的辉煌战绩,开创了步兵击毁大量飞机的先例,实现了八路军第129师出征抗日的首战胜利,极大削弱了日军空中优势。八路军以夜袭、奇袭、伏击等作战方式见长,常利用地形特点、群众支持将劣势条件转化为战术支点,以“诱敌——纵敌——歼敌”组合拳瓦解敌军,打出广阳伏击战、雁门关大捷、神头岭伏击战等一系列精彩战斗。1943年的南北岱崮保卫战中,八路军93人依托崮顶天险,挖战壕、修地堡、筑工事、储物资,以滚石代弹,靠夜袭破围,以伤亡9人的代价歼敌300余人,成功牵制日军主力,为外线作战争取了宝贵时间。在灵活机动战略战术思想指导下,八路军摸索出各种战法,通过出其不意的方式伤敌,不断累积战争优势,使优势转化为胜势。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导下,八路军始终将人民群众视为战斗力量的源泉,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与人民结成了生死相依的共同体,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形成了军民一家、鱼水依存、并肩作战的作风。曾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的傅钟在总结抗战中政治工作的经验时提出,八路军能够坚持敌后抗战就在于积极发动群众,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在发动群众上,八路军成立农救会、青救会、儿童团,在根据地实行解放妇女、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等改革措施,发动军民大生产,带领群众自给自足、抵抗“扫荡”和封锁,争取了最广泛的群众支持,动员了最深厚的人民力量。在心系群众上,八路军纪律严明作风正派,不论借住谁家,都尽最大努力不给百姓添麻烦,离开前一定要地扫净、水满缸,农忙时节还帮助老乡干农活,尽最大力量保护群众免受敌人伤害,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1944年春节,500余名日伪军进犯山东临沂朱村“扫荡”,听到枪声后,驻扎在附近的八路军“老四团”2营8连立即赶来营救朱村百姓,经过6个多小时浴血奋战,24位战士血洒战场,书写了“钢八连”的英雄史诗。在发动人民战争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充分发挥党政军民的整体力量,在武装力量上采取“三结合”组织方式。主力军主要执行外线的和在有利条件下以运动战形式歼灭敌人较大兵团的作战任务,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主要执行内线的、本乡本土任务,群众在军队带领下坚壁清野、打击日寇、铲除汉奸。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19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开展拥政爱民运动、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等,不仅为战争汇聚了最磅礴的力量,也赢得了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爱戴,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奠定了深厚基础。(王明哲)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