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苏区精神:承载初心使命的精神坐标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苏区精神:承载初心使命的精神坐标

来源:学习时报2025-07-18 11:02

  作者:邱小云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西时指出,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强调“要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土地革命和轰轰烈烈的苏维埃运动,揭开了波澜壮阔的苏区历史序幕。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史上树起了承载初心使命的精神坐标。

  坚定信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创建中央苏区初期,毛泽东针对“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思想,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他形象地把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比作“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以坚定的信念力量来激励苏区广大军民的革命斗志。

  在中央苏区,广大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和革命群众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浴血奋战、坚持斗争。1934年12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江善忠为掩护战友突围,在弹尽粮绝的最后关头,毅然咬破指头,用鲜血在衬衣上写下“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的誓言,随后跳崖牺牲。1935年3月,留守中央苏区的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在战斗中受伤,不幸被俘。在狱中写下了几封感人肺腑的家书和著名诗篇《带镣行》,抱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坚定信念,坚信“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

  求真务实:“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为了掌握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在苏区时期毛泽东先后开展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10多个农村调查,写下了《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等光辉著作,首次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

  在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示范影响下,1929年至1932年春,根据地各级党政军机关掀起调查研究的热潮,在苏区干部中培育了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作风。正是这种注重调查研究、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我们党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成功地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推进苏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取得中央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红色政权、巩固红色政权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一心为民:“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郑重提出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并强调,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苏区时期成为党开始局部执政并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时期,一心为民成为苏区精神的核心特征。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毛泽东带领政府干部和红军战士在瑞金沙洲坝为群众挖“红井”的故事至今广泛传颂。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还生动地列举了长冈乡苏维埃政府“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事例。如:“长冈乡有一个贫苦农民被火烧掉了一间半房子,乡政府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他。有三个人没有饭吃,乡政府和互济会就马上捐米救济他们。”有的村发生夏荒,“乡政府从二百多里的公略县办了米来救济群众”。苏区群众由衷地感叹:“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

  清正廉洁:建立“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苏区时期,毛泽东指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为维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党和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工农检察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党内监察制度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制度,成立了中央审计委员会,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反腐败的第一枪。1934年9月,中华苏维埃中央审计委员会在中央机关财务审计报告中指出:“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苏区土地上涌现了一大批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如“腰缠万贯的讨米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就是一个生动典型。刘启耀在游击战争中被敌人打散后,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历尽磨难,把党的经费分毫不差地交给了组织。闽浙赣苏区的创建者方志敏烈士在他的遗作《清贫》中写道:“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和革命风范。

  艰苦奋斗:“苏区干部好作风”

  苏区时期,上至中央政府主席,下至一般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始终与人民一起“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毛泽东“节约一根灯芯”,朱德与红军战士同编草鞋,周恩来在前线时睡门板、枕砖头、吃悄子饭等鲜活的事例在苏区群众中传为美谈。在瑞金“一苏大会”旧址,透过那“九部一局”中央机关简陋的小隔间,鲜明地反映出苏区干部的艰苦朴素作风。

  在敌人的军事“围剿”日益残酷、经济封锁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苏区军民面临极其艰难的经济环境和生活条件。为全力支援反“围剿”战争,1934年3月13日,苏维埃中央政府通过《红色中华》报发出“为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而斗争”的号召。中央机关博古、陈云、罗迈(李维汉)、邓颖超、潘汉年、陆定一、毛泽覃等23位同志响应节省运动给《红色中华》报写信提出:“(一)每天节省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好打胜仗;(二)今年公家不发我们热天衣服,把这些衣服给新战士穿。”中央机关干部的率先垂范,引领了群众性节省运动在中央苏区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著名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就是苏区干部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争创一流:“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

  苏区时期,广大党员干部投身苏维埃建设事业,处处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培育了争创“第一等的工作”的优良作风。赣东北、兴国县及长冈乡、福建上杭县才溪乡创造的“第一等的工作”,载入了苏区的光辉历史中。如兴国县苏区各级党政干部在工作中创造了党员干部“十带头”(即政治学习、军事训练、执行勤务、参军参战、遵纪守法、购买公债、节省粮食、优待红属、发展生产、移风易俗)的好风尚。毛泽东高度赞扬兴国县:“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他们是认真地在那里进行工作,他们是仔细地在那里解决问题,他们在革命面前是真正负起了责任。”

  无私奉献:“一切为了苏维埃”

  苏区时期,由于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倾力支持。以赣南苏区为例,当时赣南苏区是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240万赣南苏区人口中,参加红军33万余人,支前参战60万余人。在红军反“围剿”斗争期间,红军部队作战到哪里,苏区的支前工作就做到哪里。为保卫红色政权,瑞金杨荣显一家“八子参军,壮烈牺牲”;瑞金17位华屋子弟栽下17棵松树,奔赴沙场,从此一去不复还……苏区处处留下苏区军民“一切为了苏维埃”而无私奉献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邱小云)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