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延安作风”何以打败“西安作风”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延安作风”何以打败“西安作风”

来源:学习时报2025-04-25 13:55

  作者:冯建玫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党风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整风形式推动党的作风建设,明确提出并培育形成使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延安作风”,成功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最终“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养成一种新的风气

  1935年,刚刚落脚陕北的中国共产党高举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承担起抗日救国、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面对极其严酷的斗争环境,中国共产党要如何凝聚起全民族的磅礴之力,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任务?毛泽东明确提出:“共产党员不能不自觉地担负起团结全国人民克服各种不良现象的重大的责任。在这里,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正是基于对作风建设极端重要性的清醒认知,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大力倡导代表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新型作风。

  1940年初秋的一天,毛泽东应邀前往延安马列学院作报告,途中遇到特意前来迎接的4位同志,毛泽东严肃地对他们说:“一个人作报告要四个人接,要不得!要不得!”“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风气,延安作风。我们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毛泽东从一件看似细微的小事入手,不仅精准区别了两种作风的根本不同,又明确指出了“延安作风”的强大战斗力。1940年3月,南洋华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回国,先后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深为国民党官场的腐朽景象所震惊,又被延安党政军民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折服:“那样简朴是我意想不到的,他们上下刻苦耐劳,努力求进步精神,是值得称赞的”,由是判定国民党政权必败,“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着重打牢思想基础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延安时期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成功解决党员思想入党问题,为“延安作风”的培育形成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延安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到延安去”,曾经是千万有志之士的共同愿望。诗人何其芳曾这样描述:“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这些爱国青年怀着对共产党的向往投入组织的怀抱,却并不了解党的性质和党的纲领,不了解怎样做一个合格共产党员,解决他们的思想入党问题成为巩固党的重要任务。为此,毛泽东明确提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掀起了党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学习运动。一位叫高鲁的鲁艺学员曾记录自己在1939年9月于行军途中完成的学习内容:读《中国启蒙运动史》《民族问题》《列宁主义概论》等理论著作,在野外听何干之、沙可夫的课各两次,参加一次军政测验和多次小组讨论。高鲁感叹:这确实是在战斗中学习,停下了就上课,这是中国共产党能成为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主力的原因!

  针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作风问题,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党风”概念,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解决党内矛盾,纠正错误思想,端正党的作风,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打扫房子”和“洗脸”。作为一场全党范围内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延安整风取得巨大成效,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黄炎培在其1946年所著《延安归来》中用“平凡”“务实”形容当时的作风,称延安一切设施都切合一般的要求,不求好听好看,绝对不唱高调。

  密切联系群众

  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延安作风”的培育形成指明了路径。延安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并完整论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系统形成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方法。那么,共产党人又该如何将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毛泽东直截了当予以回答:“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以改善人民医疗卫生条件为例,陕甘宁边区婴儿死亡率一度高达60%以上。为了在文盲率90%以上的情况下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1944年7月,边区政府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妇女儿童卫生展览会,将妇婴卫生知识和造成婴儿死亡流产的原因画成图画、图表,内容现实且极具感染力和冲击力,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一年,毛泽东向边区提出一村有一个接生员的倡议,号召边区政府大力培养妇幼卫生人员,推行新法接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美国学者马克·塞尔登认为,考虑到边区的实际情况,其在医疗卫生、教育和民间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实在了不起”。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证明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货真价实,带给边区人民安居乐业的新生活。在延安,人们常用鱼水关系比喻共产党与群众的关系,毛泽东对此却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水可以没有鱼,鱼不能没有水”,共产党人因此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反腐倡廉、从严执纪

  正风必须肃纪,延安时期的反腐倡廉、从严执纪,为“延安作风”的培育形成提供了强大保障。毛泽东对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可能的腐败问题始终保持高度警觉,持续推动教育倡廉、立法保廉、执纪促廉。边区政府成立后,所有工作人员均无薪俸,只有微薄津贴,最高每月5元,各县县长每月2.5元,生活简朴蔚然成风。1940年陈嘉庚到访延安,毛泽东设“晚宴”欢迎,据《陈嘉庚回忆录》记载,“筵仅一席,设于门外露天,取一旧圆桌面置方桌上,已陈旧不光洁,乃用四张白纸遮盖以代桌巾”。党的领袖“人民公仆”的真实形象在一位华侨的笔下得以生动再现。

  边区政府曾出台一系列法规条例,其中包括大量反腐倡廉的内容。1941年5月1日批准实施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这条“从重治罪”的规定,彰显了党对腐败问题零容忍的决心。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多年的抗大第六大队队长黄克功因逼婚不成,枪杀陕北公学学员刘茜,被判处死刑。毛泽东在致审判长雷经天的信中说:“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1941年,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的老党员肖玉璧因贪污公款被处以极刑,引起极大震动。《解放日报》刊登的《从肖玉璧之死说起》指出:“在‘廉洁政治’的地面上,不允许有一个‘肖玉璧’式的杂草生长!”在党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陕甘宁边区形成了“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冯建玫)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