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婧琎(房山区良乡镇党委书记)
乡镇基层作为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直接承担着落实惠民政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重要职责。唯有锤炼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格,才能在破解民生难题中彰显担当作为,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锤炼斗争精神对增强民生福祉的重要意义
斗争精神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斗争精神是贯穿其中的鲜明底色。乡镇基层直面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从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到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复杂问题,每一项工作都涉及利益调整、矛盾化解。没有斗争精神,就会在困难面前退缩妥协,就会让民生承诺停留在纸面。唯有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无畏勇气直面问题,才能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斗争精神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重要支撑。当前,乡镇基层面临的民生问题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趋势:既有历史遗留的矛盾纠纷、征地补偿等 “硬骨头”,也有新业态下老龄化养老、人居环境整治等新挑战。例如,在推动产业转型中,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协调多方利益;在化解信访积案中,需要直面群众诉求、敢于动真碰硬。斗争精神的本质,就是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以 “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真正把民生难点变成工作亮点。
斗争精神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基层工作的核心是“人”的工作,群众看干部,关键看是否敢为群众发声、愿为群众谋利。现实中,少数干部面对群众诉求“踢皮球”“绕道走”,根源在于缺乏斗争精神。反之,那些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总能赢得群众信任。比如,在防汛救灾中,许多干部冲锋在前、转移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这种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斗争实践,正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粘合剂”。
基层干部在锤炼斗争精神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思想上缺乏敢于斗争的勇气。部分干部存在“躺平”心态,面对矛盾习惯“向上推”“向外躲”。比如,在处理农村宅基地纠纷、邻里矛盾时,担心得罪人、怕担责任,选择“绕道走”,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隐患;在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中,对乱搭乱建、违规养殖等现象不敢动真格,生怕引发群众不满,最终政策执行打折扣。这种“老好人”思想,本质上是宗旨意识淡化、斗争意志弱化的表现。
二是工作中斗争的本领不足。新时代基层工作对党员干部的政策解读、沟通协调、应急处突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小部分党员干部仍停留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境中。例如,在发展乡村产业时,不熟悉市场规律和电商运营,难以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缺乏舆情引导和群众沟通技巧,导致小事发酵为热点事件。本领恐慌背后,是对新发展理念、新技术手段的学习不足,斗争能力未能与时俱进。
锤炼斗争精神增进民生福祉的方法
坚持人民至上,筑牢思想根基。奋进新时代,我们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党员干部在增强民生福祉中担当作为的根本所在。比如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组织干部入户走访,让干部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中感受民生疾苦,激发“替群众扛事” 的责任感。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办好民生实事,提升斗争本领。锤炼斗争精神,关键在提高斗争本领,要在增强民生福祉中担当作为。一方面,要在一线攻坚中磨砺能力。聚焦民生难点,让基层干部在回迁安置、拆违治违、信访维稳、产业发展等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比如,针对历史遗留问题,要坚持有解思维,大胆创新,勇敢破局,在攻坚克难中提升斗争本领。面对群众接诉即办的诉求,我们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见面率,通过见面全面了解情况、精准解决问题、赢得群众满意”的思路开展工作,在见面办单中锤炼群众工作本领。另一方面,要在民生实事中彰显担当。党员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民生工作落地落实,在推动民生实事落地中勇于担当作为。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比如我们全面了解群众需求,开展现场调研,多次召开居民代表会沟通,倾听群众意见建议,高位调度,科学施工,成功为良乡镇中心区接通市政水,提高了居民的用水品质。
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斗争精神。斗争精神不仅是“勇斗”,更是“善斗”“廉斗”。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民生政策,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确保民生工作符合实际、符合群众意愿。要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评价,确保各项民生任务落到实处。比如,乡镇干部直接接触民生资金、项目审批等权力,必须严守纪律底线。在平时工作中,要加强警示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廉政风险点排查,筑牢拒腐防变防线。要推进政务公开,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事项要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优良的作风推动民生工作取得新成效。唯有自身行得正、坐得端,才能在面对歪风邪气时底气十足、敢于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