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抗战烽烟中的苏北文化气象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抗战烽烟中的苏北文化气象

来源:学习时报2025-04-18 10:56

  作者:顾俊

  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部队与八路军南下部队在江苏省东台县以北的白驹镇(今属盐城市大丰区)胜利会师,进而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江苏省档案馆保存着大量这一时期的档案资料,其中,《盐阜报》《盐阜大众》《大众日报》等报刊,就像历史的窗口,从中不仅可以回望抗日反顽的烽烟,还可以领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风采。

  “一件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工作”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央命令新四军整编重建,军部设在盐城,刘少奇任政委,陈毅任代军长。此时,根据地新辟不久,与日伪顽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张激烈,文化斗争也十分尖锐。在1941年5月10日《大众日报》上,有一篇题为《苏北文化界召开文协首次代表大会新四军陈代军长刘政委亲临指导》的报道,“苏北文化界为开展苏北新文化运动,粉碎敌寇、汉奸、投降派的奴隶文化政策,特于4月16日在某某地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召开苏北文化界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今后工作方针及具体工作计划”。这则消息反映的是当时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刘少奇、陈毅等人认真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建设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的要求,抓住华中敌后抗战局面业已打开的有利时机,悉心领导建立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发动群众性文化运动的史实。刘少奇还在苏北文协成立大会上发表《苏北文化协会的任务》的演讲,对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的性质进行了深入阐述,对苏北文协提出了三项具体任务,强调“这是一件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工作”。陈毅在会上作了《为广泛开展苏北新文化事业而斗争》的讲话,他希望文化工作者依靠群众、深入群众,成为一个大众的文学家艺术家,把苏北的文化事业做好,然后再推广至全中国。

  “动员全党办报”

  报刊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新四军和地方党组织十分重视报刊的作用。《江淮日报》作为华中局机关报,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第一张大型党报,1940年12月2日创刊以后,还陆续承办了《江淮文化》《江淮艺术》《江淮画刊》等,带动和影响了苏北地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了提高宣传效果,1941年5月8日,《江淮日报》发表了《开展“墙头诗”和“墙头小说”的运动》一文,提倡“将一种诗和一种小说写在纸上,贴到大街上去,大众可以随时阅读”。一批诗歌作者积极行动起来,以当地的民谣风格和乡土语言编创了大量墙头诗,比如,支前墙头诗:“得田翻身,立功报恩,踊跃支前,消灭敌人!”生产墙头诗:“天怕乌云地怕荒,人人快把生产忙,田中自有黄金宝,勤苦勤做不愁荒。”这些诗歌短小精悍、易懂易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有效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根据地的热情。

  《盐阜报》创刊于1942年元旦,由中共盐阜地委主办,起初读者对象主要是区以上干部。后来,为了满足乡里干部和识字不多的群众需要,决定再创办该报通俗版的《盐阜大众》。1943年4月25日,《盐阜大众》正式创刊。该报以其“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的鲜明办报特色,深受基层干群喜爱。1944年4月25日,《盐阜大众》发行周年纪念特刊,回顾了一年办报的成绩和不足,重申了此前定下的编辑标准:“形式愈土愈好,种类愈多愈好,字数愈短愈好,内容愈浅愈好”。特刊还发表了阿凡《谈“小调”》的文章,“本报第四版上,差不多期期都登小调,不问这些小调编得好坏,读者们都很欢迎,拿到手就唱,直到唱会放手”,提出应更好去利用小调,发挥它的力量。特刊同时发表了阿英《关于“文化娱乐版”》的建议:“希望今后增加‘大众文化娱乐版’。大众需要教育,同样也迫切需要娱乐——有教育意义的娱乐。”

  1944年元旦,《盐阜报》出版二周年纪念特刊,刊登了《中共盐阜地委关于加强盐阜报及盐阜大众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认为,“不关心党报,不爱护帮助党报的现象,是党性不纯的表现”。为了加强报纸的党性、群众性、组织性、战斗性、指导性,把党报办得更好,地委特郑重提出“动员全党办报”,并从思想认识、组织领导、职责任务、通联队伍、发行及学习运用等方面作出八条具体的规定。《决定》强调,“各级党委应帮助鼓励工农兵群众写新闻、通讯等稿,文体不拘,长短不拘,字句不通可以修改。”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工农民兵通讯员被发现和培养。最典型的是,1944年10月6日《盐阜大众》发表了陈登科的第一篇稿件《伪化区抓壮丁》,全文60多个字,其中有13个错字、21个别字被一一改正。

  建立文化统一战线

  当时,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抗敌剧团、新安旅行团以及贺绿汀、范长江、黄其明、阿英、邹韬奋等众多文化名人和一大批知识青年,陆续从敌占区及大后方来到苏北、苏中等地参加抗日。为了团结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和各阶层人士投身抗日文化运动,陈毅抽出大量精力以诗会友,通过文化纽带汇聚文人学者、士绅名流。

  1942年1月,民国初年曾任江苏省省长、在苏北颇有声望的韩国钧(字紫石),拒绝威逼利诱,被日寇软禁,愤然辞世。陈毅在4月26日《盐阜报》发表《闻韩紫翁陷敌不屈宛诗以赞之》:“赤县神州坐沉沦,几人沉醉几人醒;彪炳大义持晚节,浩然正气励后生。不问党籍攘外寇,相期国是息内争,海陵胜地多风物,文信南归又见君。”把韩国钧比作文天祥,使苏北士绅大受鼓舞。盐阜名流争相与陈毅诗文唱和并引以为荣。为了扩大诗文交往,陈毅在同年6月11日《盐阜报》上发表《寄阜东庞杨两先生》七律二首及旧作五首。庞友兰、杨芷江于8月1日在《盐阜报》上分别和诗五首和三首,表示“留取一腔新热血,与君共溉自由花”。

  1942年9月,华中局和新四军领导人为了方便文化界人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阜宁县卖饭曹村建立起“文化村”,让许多文化人聚居于此,共同交流提高。同年10月,为了团结更多的文化界人士参加抗日,陈毅又倡议在“文化村”成立了湖海艺文社。第一批入社者就有4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各界知名人士,扩大了文化统一战线,巩固了苏北上层人士向共产党和新四军“一边倒”的局面。

  苏北抗日根据地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让文化工作者们深受鼓舞。他们运用各式各样文艺门类,揭露日伪军暴行,宣传抗战思想,培养文艺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苏北农村似一方文化绿洲,“无处街头无歌声、无处乡村不演戏、无处墙头不见诗、无处不在扭秧歌”,群众参与之广泛,社会影响之深远,可谓独树一帜,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一页。(顾俊)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