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不同专业类高校的学生,因其所学专业差异,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上各具特色,这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多样化的挑战。中国青年报近日邀请了来自理工类、医药类、农林类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一起聊聊他们在教学中的思考和发现。
——————————
主持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对话嘉宾:
李永进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
陈明辉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林明惠 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大学生的专业特点,会影响他们对思政课的态度和需求吗?
李永进:不同专业类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会有不同的需求。就理工类高校的很多学生而言,他们在思想上通常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倾向于通过数理模型、科学实验去探究本质、“刨根问底”。这使得他们对思政课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具有更高要求,期待思政课在党的创新理论呈现、社会历史发展脉络梳理等方面,能够提供清晰、严密的逻辑主线。在学习方面,他们对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比较敏感,体现出一定的技术导向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对中外前沿科技比较、与专业相关的科技伦理、人工智能对社会影响等议题,具有浓厚兴趣。在生活方面,他们较为重视时间分配的效率,十分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有用性、可用性和实用性。这使得他们期望思政课能够在世界观、方法论维度,解答他们在专业学习、个人发展、社会现实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
陈明辉: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学科特色鲜明的农林高校。我们的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选的是理科,导致人文素养方面略显薄弱。他们从大一开始就常常深入农村,访谈农民,调研农业,大都养成严谨踏实、勤奋朴实、低调内敛的特质。部分学生对理论色彩较浓的思政课提不起兴趣,不大愿意在课堂发言;也有部分学生期待思政课“事少分高有点用”,可以服务于他们的专业学习需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林明惠:医学类专业学习周期较长,医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也需要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医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较为繁重,可以灵活安排的时间相对有限,他们将主要时间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一些医学生容易从“实用”的角度看待思政课,认为思政课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课程,缺乏学好思政课的内生动力,尚未形成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层次、系统性认识。
主持人: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您在思政课教学中采用了哪些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李永进:当前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深受市场经济发展和网络技术进步的影响,形成了开放、多维、自主的思维模式,也更加喜欢与生活实际同联、与社会热点同频、与时代发展同向的思政课。我近年来主要讲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历史感、时代感、理论感。我会采用“三合四讲”教学法,即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本与技术相结合,力争实现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例如,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我所在的教学科研团队成功开发《悬崖上学路之变——教育扶贫虚拟仿真实验》等一系列实验课程,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把悬崖村的“天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大凉山“搬到”课堂,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悬崖村上学路之变。
林明惠:大学生习惯数字化生存,属于“屏一代”,善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分享。部分医学生表示,期待思政课能够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更好地指导自己做好人生选择。通过与学生交流,我了解到,B站是年轻用户占比很高的视频直播平台。于是,我针对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把思政课搬进“直播间”。学生听说我是“UP主”(网络博主)后,都觉得我有点“潮”。我将学生感兴趣的国内外时政热点、医疗卫生政策、身边小事融入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发送弹幕,参与课堂讨论、互动抽奖,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不少学生认为这样的思政课有趣又有料,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讨论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
陈明辉:大多数0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他们视野广阔、兴趣爱好广泛、思想观念兼容并包、更加自信理性,因此也更加喜欢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学内容、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方式、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数字化的教学手段、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
我们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采取了一些针对性举措。
其一,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维度构建“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推进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课堂协同育人,整体推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深度融合。
其二,将教材基本知识点、学生思想困惑点、农学学科关联点、时政热点四点合一,推动创新理论、传统文化、学科前沿等元素进课堂、进头脑,形成开放立体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多元需求。
其三,课前,深度分析学情,开展师生共同备课;课中,以立体多元的方式设置“情境链”、以层层递进的问题构建“问题链”,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后,用师生反思、多元作业、实践活动等“反馈链”循环驱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四,运用VR、AR等打造沉浸式教学场域,给学生以切身体验,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感染力;利用雨课堂、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开展问答、课堂测试、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与课堂活力;利用大数据的精准性采集学习数据、分析学习状态等,实现课堂管理精细化,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主持人:在思政课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您如何考虑与学生专业需求、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
李永进:思政课程与理工科学生的专业需求、个人发展看似并无直接关联,实则二者之间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其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于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做好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对于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意义。
另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挫折、采取了什么方法攻坚克难、体现了什么精神价值等,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推进科技创新,尤其是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也具有很强的借鉴启示作用。因而在思政课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我尽可能系统地讲解相关理论的内涵与应用,并借助案例分析、课堂研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将这些理论、道理与个人成长、专业学习等相结合。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思政理论有助于培养其自身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其能够全面联系发展地看待问题,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来抓到本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意识到思政理论所蕴含的责任感、使命感,帮助学生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发展需求,进而选择那些既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林明惠:有学生跟我说,“同学们不是不喜欢思政课,而是不喜欢念PPT的思政课”。思政课教师不应是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复读机”,而应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学生成长的“催化剂”。思政课教学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内容同频共振、同向同行,而不是毫无交集的“平行线”。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我基于医学院校特点,广泛收集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健康中国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就业优先政策、公共卫生事件、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红医精神等教学资源,选取医学领域的典型案例,设置相关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结合思政课教材展开思考,深入探究社会现实背后的本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努力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们基于“感性认识—学理认知—实践升华”的教学思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内容,以“读原文”的方式撰写学习体会,从中遴选优秀学习体会,邀请学生录制“福医小新思”学习短视频,深化学生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认识。
主持人:在为00后大学生讲授思政课时,您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您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上收获什么?
林明惠:正所谓,“隔行如隔山”。在医学院校上思政课,最大的挑战是自己不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内容,时常感到“本领恐慌”。我尽可能地向医学专业课教师、学校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等学习,尽可能多了解医学生的专业要求和成长历程,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教学。
李永进:对我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解决好思政课知识体系的深刻性、抽象性与专业类高校学生思维结构的直观性、具象性之间的张力。我希望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进而在复杂社会现象中保持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在学习、生活、求职中找准自我方位,明晰未来发展方向。
陈明辉:我希望学生的收获不止于具体知识的获得和某些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学习,能够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培育开放的视野,能够放眼世界,拓展认知边界;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够革故鼎新,引领社会变革。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王聪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