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举国之力托起蘑菇云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举国之力托起蘑菇云

来源:学习时报2024-10-18 10:04

  60年前的10月16日,随着西北大漠腾空而起的巨大蘑菇云,它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铸就了核盾牌。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鲜明体现。

  新中国刚刚成立,新生政权就受到西方有核国家的多次核讹诈、核威胁。为打破核垄断、抵制核讹诈、应对核威胁,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作出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通过了代号为02的核武器研制计划。他讲:“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开始起步并向前发展。随着中苏两党关系出现分歧,苏共中央于1959年6月20日致电中共中央,决定暂缓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为了牢记这个日子,党中央把原子弹工程代号定名“596”,决心要造出“争气弹”。1960年6月,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与中国的全部经济合作项目协议,撤走全部援华专家。这年七八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提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会议确定了“埋头苦干,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奋勇前进”的发展方针。党中央不信邪、不怕压、勇于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气魄,极大振奋了全体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现在来看,党中央重点突出尖端技术发展,是一项很有远见、很有胆识的战略决策。邓小平讲,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改变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也是数十万人合奏的辉煌乐曲。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导机构,逐步形成大力协同、集智攻关进行“大科研”的局面。

  理论设计是研制原子弹4个部分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次,十几位饥肠辘辘的年轻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计算了一个月,结果却与苏联专家给的数据大相径庭。朱光亚、程开甲、彭桓武、郭永怀又和科研人员三班倒连续干了3个月,进行了3次计算,数据还是不对。一直到第8次、第9次计算,结果还是照旧!最后,周光召经过反复审核,以他深厚的理论功底一锤定音:苏联的数据是错误的,中国人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九次计算”历时半年,终于摸清了原子弹爆炸过程的物理规律。

  理论设计的问题解决后,还有实验研究、生产制造和现场试验,这些都需要“千军万马”一起来鸣奏。为加强组织领导和全国大协作,1962年11月17日,党中央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中央专委成立后,以力争1964年爆炸原子弹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组织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个单位组成强大的技术力量投入“争气弹”的攻关会战。

  从1962年开始,西北荒漠的金银滩成为原子弹的“新家”,这就是如今广为人知的马兰基地,代号“221”。为了配合中央决策,世代居住在这的6000多名牧民,舍小家为大家,没有向政府提出任何条件,义无反顾地搬离故土。在中央专委的大力协同下,二机部和中国科学院以及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研究机构“五大方面军”拧成一股绳,组成全国规模的协作网,先后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全国一盘棋”,汇聚集体的智慧是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的重要经验。

  研制原子弹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系统工程。新中国进入“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需要人“急”,需要才“专”,但现实是“专家不是太多而是不够”。为广纳天下英才,我们党实行“不管先后,都一律欢迎,一视同仁,而且允许来去自由”,并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宣传,通过外交手段谈判协商,制定各种激励政策。

  海外学子积极响应,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钱三强、程开甲等冲破重重阻力,义无反顾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从苏联回国的王淦昌突然在国际物理学界消失了,但在原子弹研制队伍中出现了一个叫王京的默默无闻的学术带头人。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王承书历尽艰辛回国后,3次被问到能否开辟热核聚变这一陌生领域、能否转行从事高浓缩铀研制、能否为国家核事业隐姓埋名一辈子时,她都斩钉截铁地答道“我愿意”,并一生为之践行。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阐释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家国情怀。张劲夫曾讲,我们靠的是一批从国外归来的有高度爱国心的科学家,又靠他们带出一批年轻的科学家,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优良作风的科技队伍。

  党中央不仅在政策上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生活上也十分关心他们。三年经济困难期间,为解决科学家们生活上的困难,中央书记处专门开会进行讨论,统一考虑解决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具体领导和组织新中国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多次表示,要当好勤务员,为科学家服务。他以个人名义向北京、广州、济南、沈阳和海军等领导机关“募捐”,要求尽快拨一批副食品支援项目攻关的科技人员。我们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心情舒畅的局面,大大激发了人才的创新能力。

  苏联专家曾预言,没有外界帮助,中国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但是,中国人凭借一颗火热的爱国心和不知疲倦的大脑,因陋就简、自力更生,攻克了一个个世界难题。

  邓稼先率领理论设计团队,在一无权威资料、二无实践经验的条件下,用手摇计算机、算盘这些最原始的工具,含辛茹苦、通宵达旦,终于把原子弹的设计轮廓勾勒出来。点火中子源技术研究团队接受任务时,不仅没有仪器设备,甚至基本的实验室都没有。科研人员不等不靠,就地用沥青油毡作顶棚、芦苇秆抹灰当墙建成实验室就马不停蹄地开工了。就是在这样简陋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成功捕捉到实验变化的宝贵瞬间。

  在研制原子弹这个长长的链条上,还有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在人迹罕至的金银滩,来自全军26个单位的5000余名指战员以3顶帐篷起家,进行“草原大会战”,很快,一个集科研、生产、生活为一体的核试验基地就在戈壁荒原上拔地而起。1999年,《纽约时报》曾以3个版面刊出特稿:中国是凭本事还是间谍来突破核武器发展?于敏指着报道中的一句话——“不用进行间谍活动,北京可能已经自力更生实现了自己弹头的小型化”对记者说,“这句话说对了,重要的是‘自力更生’,我国在核武器研制方面一开始定的方针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颜慧)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