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索文斌(南京大学校长助理)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善于斗争,愿挑最重的担子、能啃最硬的骨头、善接烫手的山芋,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永不磨灭的精神底色。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6次中青班开班式讲话中,多次提到“担当”二字,他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能够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敢于担当、英勇斗争。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面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命题,年轻干部必须砥砺担当之志,淬炼担当之能,彰显担当之勇,观大势、谋全局、破难题。
观大势之变,思使命之“新”。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这些新形势新挑战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年轻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把握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新定位。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别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深化一流大学建设与生产力变革的规律性认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稳立德树人政治方向,突出科研报国价值取向,坚定理想信念,砥砺担当之志,履践忠诚之责,在新形势新任务中更好地发挥“先锋队”作用。
谋全局之远,聚创新之“力”。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支撑新质生产力,涉及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学研协同、国际合作、价值引领等各个领域。高校年轻干部要树立系统思维,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全局中,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探索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一方面,深化内部协同,紧紧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布局符合未来产业需要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激活一流人才“源动力”,建立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发挥产学研协同“助推力”,创新科技成果评价及成果转化机制;激发价值体系“内生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扩大国际合作“聚合力”,推进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科学统筹,一体推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在强化外部协同的同时,积极寻求与区域、地方的互动交融,加强与中央各部委、地方各级政府的交流,持续深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合作,形成更广范围的科创发展共同体,凝聚更大合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
破改革之困,强担当之“能”。当前,我国高校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还存在着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面向产业升级需要的科技成果供给不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人才供给不足,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制度供给不足。这些现象背后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历史成因和现实因素。高校年轻干部要深入一线、实事求是,敢于直面“真问题”,不做“拈轻怕重”“得过且过”的表面文章;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精神,切实破除各种“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推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革新。要坚持效果导向、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在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上找准发力点,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上找准突破点,在服务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找准着眼点。要无惧风浪、敢闯敢试,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破解疑难问题的能力,啃得下“硬骨头”,接得住“烫手山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迎难而上,跑出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