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炼成钢才能更好担当
首页> 党建频道> 评论解读 > 正文

百炼成钢才能更好担当

来源:合肥日报2024-06-14 09:45

  作者:张胜(光明日报社)

  古语有云,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意思是说,古圣先贤,都是先治理好自身然后才能治理天下,因此天下能否得到治理,关键在于自身能否治理好。

  回顾我们党风云激荡的百余年历史,纪律严明始终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靠的就是铁一般的纪律,让我们党“团结如一块整钢”。进入新时代以来,建小康、战贫困、促改革、抗疫情、治污染、化风险,我们党带领亿万人民创造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奇迹,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靠的也是铁的纪律。

  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有严格的纪律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征。1920年,蔡和森给毛泽东写信,首次提出了“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遵循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和纪律思想,把崇高的信仰、严明的纪律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要求融入共产党人的血液中,用严明的纪律管党治党,成功建设起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通过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强化遵守纪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而挺膺担当。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纪律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也是干事创业的“通行证”。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就是要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才能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有种错误观点认为规规矩矩是条条框框,影响自己自由施展。事实上,遵守纪律规矩才是干事创业的最大底气。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划出“红线”,标出“禁区”,列出“负面清单”,正是为党员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打好基础、指明方向。只有把遵规守纪刻印于心,内化为心中守则,养成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习惯,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获得真正的自由。

  纪律里既有“紧箍咒”,也有“护身符”;既是“方向盘”,又是“安全带”。党员干部只有守纪律、讲规矩,才能百炼成钢、更好担当,才能不断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一是扣好“第一粒扣子”,时刻谨记自己“为什么出发”。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年轻干部的成长历来被寄予厚望。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现在部分年轻干部缺乏基层历练,没有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对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但却在重要岗位或关键岗位任职,容易出现问题,甚至出现“前脚刚踏上仕途,后脚就走入歧途”的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年轻干部的纪律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扣好“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在正确道路上行稳致远。

  二是多积尺寸之功,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古训有言,“堤溃蚁孔,气泄针芒”。青年党员干部要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于细微处如履薄冰,从点滴中完善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方面,要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另一方面,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三是树立正确权力观,坚持为民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必须坚持当“老百姓的官”,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做到忠诚老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时刻想着为党分忧、为党奉献,时刻警惕来自各方面的“围猎”,防止落入别人设置的“陷阱”。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员干部应让“达摩克利斯之剑”常悬头顶,在思想上“紧紧弦”、在行动上“拉满弓”、在责任上“上发条”,做好“分内事”,才能耕好“责任田”。

  四是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防止歪风邪气近身附体。古语有云,“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对于一个人来说,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理想信念既是立党兴党之基,更是安身立命之本。年轻干部接好班,最重要的是接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班。为此,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在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中立根固本,防止歪风邪气近身附体。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方位推进安全韧性社区建设

  • 推动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