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艳林(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副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近年来,顺义区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建设,产业转型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顺义区仍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亟需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前沿阵地和“三城一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顺义区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规划先行,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政策支撑,完善配套功能,激发新质生产力内在潜能,逐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发展规划(2017-2035)》明确提出,以“打造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承载地、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示范区”为战略定位,以100平方公里“三区五组团”为总体功能布局,重点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培育三大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打造首都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的发展定位与新质生产力关于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不谋而合,在规划层面为顺义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为顺义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良好基础。
但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其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顺义区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未有效建立,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体系还不健全,产业园区周边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依然明显,养老服务、教育质量与人民期待存在不小差距等等,亟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全面提升。
立足顺义区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体思路是要抓好“1234”战略,即聚焦“一个抓手”,围绕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建设,加快构建高效协同开放的创新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坚持“两个重点”,既要推动传统产业全链转型、焕新升级,又要聚力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抓好“三个动力”,持续加大创新驱动力、提升改革牵引力、强化开放支撑力,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做好“四个保障”,在产业政策、企业服务、生产配套、生活配套等方面提供精细化服务支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具体来看,要在以下方面找准着力点。
提升三大传统产业集群发展能级。大力培育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全力推动整车企业发展及产能提升,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健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产业体系及配套汽车服务。依托国家重大产业布局,推动国联万众、瑞能半导体等项目产能释放,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载体平台落地,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研发及生产型企业。超前布局以氧化镓、金刚石等为代表的第四代等先进半导体产业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做强民航维修、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制造,发展航空电子、航空材料等航空衍生的高价值环节,发展宇航民用转化、导航和卫星网络应用,探索卫星制造和终端设备制造。
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医药健康、数字经济、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快布局,积极构建新兴、未来产业梯度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领域,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布局若干主题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形成生物医药特色产业体系,完善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链,打造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生态,形成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产品、供应链管理等完善的智能制造体系。加强数据中心优化提升和算力中心统筹布局,不断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依托中德产业园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打造数实融合应用发展示范区。
推动数据赋能发展。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服务能级,加强创新资源、产业资源要素集聚,提升数据综合服务能力。依托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顺义数据要素服务中心,着力推动数据要素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出行、地理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经济大脑”建设,为全区经济工作运行调度更加精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空间利用提质增效提供支撑。
扩大产业开放成效。推进北京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培育和引进德资亚太区域及以上层级的总部和共享服务机构,加强内外资企业协作,建立双向投资、合作机制,提升德企与顺义本土企业黏合度。推动本土企业嵌入德资企业供应链体系,促进德企和民企在资本合作、市场对接、人才交流、管理模式互动、技术转让、研发机构共用等领域深入务实合作。
推动产业链协同配套。着力做优做强一批现有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策划引进一批新的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协同配套,实施龙头企业铸链、补链、强链工程,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产供销配套、大中小协同,筑牢产业链发展基础。建设一批专业化公共服务机构、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建立创新型企业库,提供差异化创业服务、信息服务、融资入口、订单需求等“精准滴灌”服务。
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全面推进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统筹用好存量资源,积极承接高端经济要素和业态,推动新项目“卡位入链”。探索推行产业用地“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利用新模式,进一步简化工业用地出让手续,实施审批在线办理和并联办理,严格产业项目用地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强化重点企业人才住房、教育、医疗等资源保障,构建集“智慧微循环社区——特色小镇——高品质产业街区”为一体的产城融合体系。
强化服务保障促发展。聚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盘活建设存量用地、提升运营能力、引导特色产业等方面加强政策保障,着力破解镇村工业园空间分散、产业低端、产出低效、管理粗放等难题,推动镇级工业园区提质增效。积极用好市级高精尖产业基金,加强与市级基金对接,全力支持优质企业发展。引导私募基金投早、投小、投创新,支持优质企业发展。加快筹备“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构建市场主体梯次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