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执笔:王永祥、邓昌宇(中共甘肃省委讲师团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挖掘与马克思主义实现融通的思想文化资源,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中国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实基础,更是中华民族在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屹立世界的文化之基。整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观念形态,内含着中国人道德追求、社会理想、精神追求、价值导向,具有经久不息的思想魅力。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自然也将其视为治国理政的文化根脉。党在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中国特色,才能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契合点以融通彼此。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都有各自赖以生成的社会环境,这使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中华传统文化向来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致用理念,之所以能演进至今与其能融通内外以推陈出新的文化品格是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行动指南,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的实践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已然和中华传统文化在不断进行着互动融通,这既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得到中华文化有力支撑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不断实现着两种文化的有机结合,而这种融通结合的支点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内容在学理上具有统一性,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的诸多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创新理论成果中。
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融通的规律性认识。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可循,往往能与不同时代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文化内涵的不断生成和演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这一典范就是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创新理论既立足现实的中国,又植根历史的中国,它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从5000多年璀璨文明中承继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的精华养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融会贯通,而其之所以成为“典范”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两个结合”和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从而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了回答,而这也是二者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实现互动融通的科学方法和根本遵循,只有坚持好、运用好这一规律性认识,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课题:本文为中央高校定向探索项目(编号:22lzujbkydx009)、甘肃省高校党的建设重点研究课题“高校基层党建统领思政工作格局优化研究”、兰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进学生头脑的教学实践路径创优研究”、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兰州大学)招标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逻辑研究”、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编号:GS[2023]GHBZ0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