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实习记者 郑彦)12月1日,“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边疆行2023”采访团前往翁基古寨和糯岗古寨,参观古寨建筑群,了解古寨的现代化发展状况。两座古寨坐落于普洱市澜沧县的景迈山间,被大山的森林古树与茶田环绕,至今仍保留着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生活习惯与文化样态。
组建合作社,传承古寨文化
翁基古寨内的建筑呈干栏式传统民居,保存了布朗族村落的原始格局,古寨中的佛寺、寨心、古柏、茶田等均体现出了“千年布朗古寨”的原始韵味。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改造了五栋传统民居建筑,它们分别承担了文化展陈、社区教育和生活服务等功能。
翁基古寨与糯岗古寨的居民将当地特色文化与现代商业模式相结合,开发出烤奶、烤粑粑,多类型特色奶茶,自然景观民宿等产业。其中,翁基古寨的民宿一个月的居住量达到30万,为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带来不少的收益。
值得关注的是,近7年来,两座古寨组建了不少的农业合作社,每一个合作社由10-20户居民组成,他们在合作社内集体为茶叶打标、综合买进卖出、共同商议营生。与此同时,当地居民还建立了特产直播基地,以直播的方式销售当地特产、宣传古寨文化,真正做到了将村民自主经营与政府政策推行、鼓励、扶持相结合。
发展茶产业,保护原始生态
景迈山古茶林位于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其文化景观于2023年9月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大平掌古茶园是景迈山古茶林的核心茶林,园区内一共有120多万棵茶树,茶林面积约为6000亩,是景迈山傣族古茶林的典型代表。
从园林采摘到运输至合作社加工,再将茶叶售向古茶公司等企业,景迈山地区茶产业加工流程臻于纯熟,该产业也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一棵茶树一年能够产两公斤毛茶,每棵茶树一年可以赚取一万元的利润,目前我们村民的年收入可以达到人均20000元左右。”景迈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岩赛乱介绍道。
拥有金山银山,不忘绿水青山。近年来,古茶林的采摘期已经从三季缩减为两季,不仅保护了茶林的生态系统,还有利于提升茶叶的口感与质量。在茶园中,拥有2500年生长史的茶神树被当地居民用围栏保护起来,在他们看来,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织锦新“编”,发展非遗工艺
游览过古寨之后,采访团一行驱车前往西盟佤族自治县,参观学习当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织锦。
普洱市佤族织锦的非遗传承人李宪兰亲自示范了佤族织锦的工法技艺,并特别讲解了围巾织品的文化内涵。她谈到,佤族是一个拥有古朴厚重文化的民族,织锦自然也就具有历史文化底蕴,例如围巾流苏部分的创意就来自于当地农业生产中的一种谷物。
近年来,当地政府分别从传承保护、创新赋能、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推动佤族织锦的非遗文化产业走得更远。一是财政支持。目前当地政府已经投入了保护资金168.14万元,推动了各类产品的收藏保护。二是创新模式。主要表现为建立相关合作社、创办非遗工坊、设计文创伴手礼等等,推动佤族织锦从大山走向大众。三是文旅共创。利用好农业厅所推出的定点帮扶机制,打造文旅品牌,参与交流会议。
其中,佤族织锦非遗工坊开展“培训、就业、服务、交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吸纳当地劳动力2000余人,为实现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作出贡献。“佤族织品是国家级的传统项目传承保护项目,几千年以来,我们佤族都是女性在做织锦,近些年来也有残疾人的加入。通过培训,他们学会了缝纫、织布和做产品。”李宪兰介绍道。
此次“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边疆行2023”采访团队走进澜沧县与西盟县,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重要讲话精神,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宣介非遗文化内核,展现产业振兴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