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年周恩来的“海军梦”——《海军说》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青年周恩来的“海军梦”——《海军说》

来源:学习时报2023-09-07 17:34

  作者:张珊珍、卢静静

  1915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的周恩来写了一篇题为《海军说》的作文,不太为众人所知。文章寥寥不足800字,虽半文半白,但行文流畅、逻辑缜密,该文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心中蕴藏的“海军梦”和“强国强军”的远大志向。

  “军盛则国强,军颓则国弱”

  在《海军说》一文起首,周恩来开宗明义:“是以立国于今世者,无不视其军事之强否,以判其国优劣。军盛则国强,军颓则国弱,斯人人所奉为公理,百验不磨者也。”由此直接阐明军事与强国的直接关系。这样的见地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常识,然而,放在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下,却不同凡响。当时,即便是一些名师巨擘,对“公理战胜强权”仍心存幻想。1918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散,梁启超认为:“‘国际联盟’是实现‘将来理想的世界大同’的‘最良之手段’……盖侵略主义既为天下所共弃,此后我友邦断无复有以此加诸我。藉曰有之,而亦必有他方面之制裁,使莫能发,故此后更无国防之可言。”这样的断言在100多年以后的今天来看,还是太过理想了。

  相反,当时年仅17岁的周恩来却能够通过各种假象看到帝国主义弱肉强食的本质,他在同一年写的《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一文中,历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事实:“自海禁大开,强邻逼处,鸦片之役,英人侵我;越南之战,法人欺我;布楚之约,俄人噬我;马关之议,日人凌我;及乎庚子,诸国协力以谋我,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岌岌乎不可终日。”在《海军说》中明确表示:“当此廿世纪,强权潮流之日,我神州存亡危急之秋”,“外人鲸吞蚕食之议,瓜分豆剖之思,无稍息焉”。反映了周恩来对世界局势的清醒认识和对民族危机的深沉忧虑,他在《海军说》中特别提醒国人,20世纪,强权政治正在形成一股世界潮流,国人应该认清时势,放弃各种幻想,在当时无异于振聋发聩。

  “海军实为军事之先驱也”

  在周恩来成长的年代,远道而来的帝国主义列强用几艘军舰、几门大炮就轻而易举地进入中国烧杀抢掠,这无疑给他年少的内心留下极大的伤痛,他深切感悟没有强大的海军,海防形同虚设,只有建设强大的海军,中华民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侵略被侮辱的命运,进而在世界民族之林争一席之地。他在《海军说》中将海军与陆军进行比较来凸显海军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他说:“陆军仅能施威于境内,擢武于边疆,山川之阻,有难色焉。不若海军之可航彼领湾,守我海港,保卫旧疆土,辟新大陆,惟焉是赖。”

  为表明自己的观点,周恩来还以英国和日本为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阐明近代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掠夺、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就是因为依仗了他们的海军。他说英国本土只有小小的三个岛屿,但它凭借强大的海军,用“军舰”和“大炮”,控制了大片殖民地,雄居世界领导地位。同样是弹丸之地的岛国日本也不例外。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数倍于自己的清政府,逼迫清政府与之签订《马关条约》,“占台湾,据朝鲜,居近世之后起”,其后又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一跃成为黄种人中的“佼佼者”。

  值得关注的是,周恩来还以独到的观察力,指明国力和国民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海军之力不仅抢夺世界的巨额财富,而且造就了它们本国的国民性,即国民性多表现为雄心勃勃,争强好胜,意志坚定,这就使得他们在“物竞天择”的人类进化中处于优越地位。总而言之,西方列强自国家到民众优越感的来源:“何非其国势之强、军势之盛,又何非其海军之力,足以震撼寰球有以使之乎?”周恩来最后总结得出“海军实为军事之先驱也”的结论。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对强大海军的渴念,让周恩来不能不忧虑中国的状况。在《海军说》中,他痛陈中国近代统治者夜郎自大,不思进取,最后在帝国主义列强坚船利炮的威逼下被迫打开海禁,方如梦初醒。然而,即便如此,依然不能知耻而后勇,在实际的改革中积重难返、步履维艰。以海军创建中的训练一项为例,“砲(编者注:今作“炮”)不研改良之术,兵不教施放之精”,“泄泄沓沓,昏昏梦梦,终日酒地花天,于军事无丝毫研究”。军队的腐败、慵懒,最终导致甲午之战“全军覆没,虚容尽失;割地丧师,真情毕露。强盛之希望既成泡影,和平之期意复为幻想”。历史事实正如周恩来所言。随着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清政府不仅未能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反而破罐子破摔,一举撤销了海军衙门,大量海军将领和海员被开缺回籍,海军建制几乎废弛,中国的海岸线上仅仅剩下船舰装备都极差的南洋海军,旅大、威海卫、胶州湾等港口纷纷落入列强之手。周恩来发出痛彻肺腑的感叹:“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夫海军之练,其耗费固大,然成功用之甚广”

  民国初建,在是否“重整海军”的问题上依然犹豫不决。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甲午战败,清政府一蹶不振,中国的良港基本上全被各国列强“租”用,已经不在政府的掌控之中;另一方面,国库空虚,国家财政因各种不平等条约中的经济赔偿而变得异常困难。

  即便如此,周恩来依然发出“强我海军”的呼吁,并陈述理由和建言:第一,虽然海军训练花费巨大,但与海军训练对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相比,依然利大于弊。“夫海军之练,其耗费固大,然成功用之甚广;虽今日耗无限之金钱,亦所不恤”。第二,中国要摆脱列强控制,不能借债来训练军队,但可用国家税收来用作训练之资,因此,今后政府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如何增加税收上。第三,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好的军港很多,“若秦皇、若葫芦、若象山”(编者注:河北秦皇岛、辽宁葫芦岛和浙江象山),这些都还在中国主权的控制之下,完全可以开发出来用作海军训练的场所。在文章最后,周恩来充满信心地总结:“果尔,则国之强,可操左券。挽神州之陆沉,作中流之砥柱,欲执世界牛耳,保东亚和平,舍海军其谁归?舍海军其谁归哉!”字字千钧,承载着青年周恩来对复兴国家和民族的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参加革命后,虽然周恩来从领导南昌起义开始就战斗在军事斗争的第一线,但是,由于物质条件所限,建设、发展海军的向往依然只能是一个梦想。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百废待兴的共和国建设初期,周恩来以中央军委副主席身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并协助毛泽东开创中国人民海军事业,可以说,周恩来青年时代孜孜以求的“海军梦”终于开始实现。(张珊珍、卢静静)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