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史昆:能吃苦、敢吃苦的“油井神医”
首页> 党建频道> 综合报道 > 正文

史昆:能吃苦、敢吃苦的“油井神医”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06-20 15:19

  尽管已过去28年,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史昆仍清楚地记得那一幕:1995年,18岁的他第一次来到昆仑山脚下的青海油田报到,就被沙尘暴来了个下马威。

  当时,史昆从青海油田技工学校采油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做采油工人。他跟着师傅齐宪维一起走在采油作业区,突然,一堵土黄色的墙从天边翻滚而来,“瞬间,黄沙包围了我们,白天变成了黑夜,鼻子、嘴巴、耳朵里到处都是沙子,打在脸上生疼”。

  更让史昆崩溃的是,当年他第一次巡查油井,就遭遇了井喷。

  当天,一口油井采油树的一个闸门出现故障,黑色的石油不断地从井口喷出,想要排除故障,就要有人冲进井场,把井口控制闸门关上。史昆虽然有些害怕,却没有丝毫犹豫,径直冲了进去。

  史昆拼尽全力,把闸门关上了一半。齐宪维看着被油弄花了脸的史昆,有些心疼,想要替换他。“就要关上了,我再拼一把!”史昆又冲进井场,闸门终于被关上。走出井场,史昆身上满是黑黑的石油,嘴巴里、鼻子里、耳朵里也是石油,他用棉花沾着汽油抹拭半天才干净。

  “当时算‘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史昆笑言。然而挑战接二连三迎面而来,让他不免有些泄气,“这鬼地方怎么待啊!”齐宪维是名女同志,瘦小干练,充满热情和干劲。她鼓励史昆说:“我们胜利油田有位采油工王为民,获得了全国首届中华技能大奖,特别了不起,咱们既然选择来到这儿,就要能吃苦、敢吃苦!”

  史昆是山东人,上世纪70年代,他的父亲从一名修青藏铁路的铁道兵转业到青海省工作。史昆说:“柴达木盆地背靠昆仑山,我跟我弟的名字一个叫史昆,一个叫史仑。父亲为我们兄弟两人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们能在此扎根,向上生长。”

  家人的嘱托、师傅的激励,给了史昆动力,让他恢复了信心。

  齐宪维是采油一厂有名的采油专家,对油井的生产管理经验丰富。白天上井工作时,史昆就跟着师傅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下班了,史昆就骑着自行车,去井站当面请教作业区的老师傅。读书、绘图、记录数据……日复一日,采油一厂的每个作业区、每个站点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渐渐地,“初生牛犊”史昆脱胎换骨般成长起来,特别是练就了“一摸工具就能知道规格型号、一看电流就能判断井下状况、一听声音就能辨别机械故障”的绝活儿。

  2003年年初,史昆接手了几口含蜡高、出砂严重的“病井”。他迎难而上,对每口井都做到“看听摸查嗅”,每天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6个多月后,他建立了翔实的油井动态资料库,为每口井都制定了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使“病井”枯木逢春,几年间累计增油800多吨。而后,他的“一井一法、一井一策”在全油田得到推广,同事们佩服地称他为“油井神医”。

  “以前采油工维护保养设备操作多,但现在油田生产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必须要有对油井进行生产动态管理的能力。”近年来,这名年轻的“油井神医”不断精进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取样口经常冻堵。他带头设计了防冻取样放空阀,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消除了安全隐患。他还首创“抽油机井生产不正常判断处理法”,在青海油田近2000口井上广泛应用,诊断生产故障准确率达95%。

  回想起当初师傅们手把手“传帮带”培养他的经历,史昆深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是无穷的。2014年4月,“史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授牌成立,他组建了创新团队,针对油气井生产的关键难题进行技术攻关。他学习团队管理、创新方法等创新技术,争取资金支持、校企合作;同时征集一线生产难题,组织学习培训,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鼓励成员在技能竞赛、生产创新大赛、论文写作中检验和巩固工作成果。

  青海油田天然气产区1300余口生产井中,积液井占40%,年影响产气量11亿方。在将近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中,史昆团队用3个月的时间,开展了“低气压井智能泡排工艺技术优化及现场应用”项目攻关。如今,平均单井增产50万方,累计节电50余万度,降本增效达到780万元。

  2017年至今,史昆团队先后攻克生产难题700余项,取得获奖成果127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16项、国家专利21项,推广成果7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1亿多元,包括“低压气井智能泡排工艺技术优化及现场应用”在内的一批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只要能吃苦、肯钻研,起步再低也能成功。”一线女采油工黄群是工作室的日常负责人,在师傅的督促和指导下,她多次在生产创新大赛中获奖,创新成果成功申报国家专利,还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成为油田的骨干力量,30多岁就被破格晋升高级技师。

  “以前评上高级技师就到头了,现在国家推行‘新八级工’制度,中国石油也推行了九级工技能等级制度,让我成为油田的首席技师和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待遇比以前高了很多,年轻技工更有盼头了。”史昆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的12个徒弟,目前已有两人获聘两级技能专家,两人获聘为企业首席技师,还有的走上技术管理岗位,成长为生产管理干部。

  5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六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史昆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他感慨地说:“我的成长离不开昆仑山下高原油田这片沃土的滋养,我今后将继续发扬能吃苦、肯吃苦、执着钻研的拼劲,为祖国石油事业贡献一分力量。”(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 记者 李桂杰)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以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创新中华文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