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建红(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保定)副院长);黄丽辉(华北电力大学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在阐明时代背景、现实问题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大思政课”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推出了22条具体举措,明确了落实“大思政课”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未来,应加快构建工作方案落实机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全面提升立德树人工作水平。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机制。党的全面领导是落实“大思政课”的“启动器”。近年来,中国教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证。面对当前“大思政课”建设任务,更加需完善“上下”同步齐动制度,强化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
加强党对“大思政课”落实的全面领导机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不同类型思政课开展工作分类指导。各地区各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大思政课”落实的领导,因时、因地、因势不断优化思政课建设方案的落地生根,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领导机制。
建构创新融合机制。创新融合机制是落实“大思政课”的“助力器”。当前,我国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涉及范围主要集中在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师队伍、教学评价体系等创新主体,包括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当前要进一步结合实际,加快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体现创新理论的重要性地位,时代性要求。“大思政课”相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和新颖性是有效落实思政课的重要保证,未来应该通过构建良好的创新融合机制,进一步提升相关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速度和水平。
优化协同贯通机制。协同贯通机制是落实“大思政课”的“润滑剂”。思政课教育是一项复杂、持续的整体性活动,不仅要突破单向育人壁垒,实现多维双向协同共进,还要充分挖掘育人理论的深度和内涵,推动实现大思政育人的全覆盖、高质量和系统化。这就要求每个教育主体和教育环节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优化合力形成机制,畅通落实立德树人的各环节。从横向协同而言,要求多元主体紧密合作,包括又不局限于家校协同、政社协同、全面协同等形式,增强育人实效性;深化产教融合,贯彻“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的协同方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把“大思政课”的要求落实到组织领导、课程改革、教材编写、队伍建设等各环节的运行机制之中。从纵向贯通而言,办好思政课要从社会大背景中挖掘思政课素材,需要古今映照,加强历史与当代各方面育人资源的衔接与融合;政府、学校、家庭各个单元内部“上下”融合齐动。运用纵横交错的合力形成机制,有利于畅通全社会领域、全教育领域、全历史领域的资源整合和能量交换,有助于提升育人成效。
健全资源共享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是落实“大思政课”的“增效剂”。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落实要求,实现机制内部各构成要素的共享互通,产生“1+1>2”的效用。然而,在日常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各个教学主体认知差异、担心失去资源的掌控力或者非良性竞争等情形,导致资源单向输出,优质资源散落在不同部门内部,影响和阻滞了资源价值发挥。《方案》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要求“搭建大资源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水平和统筹协同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课资源开发主体的利益和权益也应该给予充分保护,从而调动资源主体主动共享的积极性,比如,以平台为基础,借鉴区块链技术和方法,实现对优质资源主体有效奖励。
拓展实践养成机制。实践养成机制是落实“大思政课”的“显示器”。“大思政课”理念强调的是开门办思政课,重点关注实践育人。如果说规划制定、队伍建设、资源保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基础性工作,那么实践养成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成果显示。只有坚持“大思政课”教育在实践中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坚持效果导向,通过具体行动将理论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才能有效防止“贴标签”和“两张皮”现象。高校的学院、教务处、宣传部等职能部门要在相互融合的同时,调动各环节育人要素形成合力,密切配合构建完备的实践教育工作体系;要引导专兼职教师、家长、榜样引领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建设专兼结合、多元多能的实践教学队伍;高校、各地教育部、企业、社会组织要互利合作,搭建长效运行、规范管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最终以丰富的实践内涵,全面提升立德树人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