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马鑫一(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为“大思政课”的善用之道提供了改革创新的方向。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在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明确“大思政课”的理论引领价值,系统探寻“大思政课”的善用之道,才能够切实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顶层设计合理化,实现“大思政课”全方位育人之“制”。“大思政课”首先需要制定合理的顶层设计,实现机制层面的大融通。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通过合理化的布局,实现现有资源的盘活。各地各级教育部门党委需要制定“大思政课”实施的相关指导政策,在实施建设、资源统筹、法律法规、经费投入等方面明确管理内容。高校党委需要完善各校内思政教育协同联动管理机制,高校内部各层级部门需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之下,不断促进党政团学之间的合理整合。从制度管理层面不断强化各层次间的系统发力,从制度上保证“大思政课”的合理有效运行。高校内还需完善选、培、管体制机制,为思政工作队伍提供长效的激励机制,从而为善用“大思政课”提供有效的师资保障措施。
育人力量整合化,形成“大思政课”全员性育人之“力”。“大思政课”实施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需要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类育人主体、发掘全面的育人资源,实现思政教育师资力量的多元化联动,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才能更好地支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是形成“大思政课”建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需要将各个分力通过有效聚合,形成强大的协同之力,增强思政育人的效能。家庭是基础力量,良好的家风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为思政育人的目标提供了启蒙力量;学校是核心力量,要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素养,才能够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责任;社会和政府是保障,“大思政课”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为思政课不断注入鲜活的社会实践素材。同时,政府能够不断给予资源保证,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后盾;网络是辅助力量,“大思政课”需要跟上数字时代网络化的步伐,搭建思政网络育人平台,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校内外各类力量参与组建的思政“大队伍”为“大思政课”的善用提供了坚实的师资力量。
课程建设系统化,搭建“大思政课”全过程育人之“体”。“大思政课”的育人任务需要“大先生”来掌舵,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名师专家进行不同角度的补充。质言之,“大思政课”的善用之道从横向观之,更需要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为了保证思政理论课育人的主渠道地位,在课程建设体系方面需要制定课程思政的思政育人规划,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才能够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纵向而言,“大思政课”需要系统规划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立足不同学段学生学情特点,做到思政教育螺旋上升式的推进。从校际而言,统筹规划全国数字化网络共享平台建设,打破校际之间的壁垒,整合全国各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打造全国“大思政课”教学科研系统。创建“大思政课”课程建设系统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和在线示范课程库等共享教育资源库。
学生学情精准化,打造“大思政课”全维度育人之“像”。“大思政课”的善用之道应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使新时代“大思政课”真正尊重学生个体的能力与个性,满足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需求,回归至学生实际的真实生活世界。因而在数字化时代的当下,需要结合数字技术手段精准评估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特点与现实需求,依托技术平台为大学生打造精准的“数字画像”。通过算法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搜集到的全方位学生数据,进而分析学生具体的心理、思想、行为、喜好等个性化的特点,构建出精准的“学生画像”。通过具体画像的呈现,结合区块链技术建立多层级中心串联,设定不同种类的标签对学生群体进行个性化教育分类,并基于此制定精准化的学生思政教育档案。切实在确保思政教育主导地位同时,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原则,描绘多元化全维度的育人画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其善用之道需要在把握“大思政课”的大格局、大系统、大学科、大视野的丰富内涵之上,结合新时代的需求,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新时代的新手段,创新新时代“大思政课”“善用之”的新路径,最终落实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