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志愿军在冰雪中发起“元旦攻势”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志愿军在冰雪中发起“元旦攻势”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2022-02-16 16:4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朱晓晖、孙彤

  1950年12月31日,“三八线”附近,凛冽寒风卷起漫天飞雪,气温低至零下25摄氏度。17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短促的炮火准备之后,向“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在“三八线”的防御阵地发起进攻。

  战役发起前,志愿军从上到下进行了缜密的战前侦察。第39军第116师派出侦察人员连续3天趴在临津江北岸前沿阵地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南岸峭壁中多条宽窄不一、利于突防的裂沟。随后,师组织各团进一步观察研究,确定了突击连可以利用的4条攀爬通道。

  为避开敌空中火力打击,总攻一周前,志愿军连续校对日落时间和敌机飞离我阵地上空的时间。最后测定日落时间为17时03分,敌机飞离时间为16时40分,这中间的23分钟成为最佳炮火准备窗口。为保证成功突防,志愿军利用江北岸自然沟构筑出发阵地。攻击发起前,全师7500余人、70余门火炮、500匹骡马均严密隐藏,在距敌阵地最近不到150米处潜伏了18个小时。12月31日当天,美第8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乘飞机进行低空巡视,也未发现我军即将发动攻势的迹象。16时40分,志愿军的炮火准备开始了,北岸飞起一串耀眼的信号弹。数千勇士从潜伏阵地中一跃而起,冒着南岸射来的弹雨,跨过刺骨的冰河,兵锋直指北纬38度线。

  志愿军的炮火和冲锋号在傍晚响起后,李奇微如梦方醒:“真没想到,中国军人在这片毫无生机的荒原上发起了元旦攻势。”而这时,他的前沿防线早被打得千疮百孔。

  志愿军右纵队第40、第50、第39、第38军各担任突破任务的指战员,在高浪浦里至永平地段上,冒着敌炮火封锁,向临津江和汉滩川南岸攻进。

  临津江和汉滩川南岸是天然峭壁,南朝鲜第1、第6师凭险据守,敌防线前沿布满铁丝网和地雷。志愿军右纵队过江后,一举突破敌防御前沿,继续向敌防御纵深发展进攻。志愿军左纵队第42、第66军在永平至马坪里地段上突破南朝鲜军阵地。这一地段敌防御正面狭小,纵深内山川交错,白雪皑皑,两侧依托临津江和北汉江,南朝鲜第2、第5师在这一地段纵深布防。

  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副师长张锋向突击部队下达了冲锋命令。战士们跳出交通壕,在炮弹爆炸的火光中踏冰向对岸进攻。突然,江南沙滩上腾起一片火光和烟柱,左翼连冲击地段上地雷爆炸了。在一连串爆炸后,志愿军战士冲到对岸悬崖边,架起云梯。紧接着,敌阵地上响起一片手榴弹爆炸声,三颗红色信号弹随即升上天空。

  第39军在新垡、土井地段突过临津江后,迅速从南朝鲜第1师防御正面突入。经过一夜激战,于1951年1月1日拂晓前突入敌防御纵深约10公里,占领了大村、武建里地区,并有力地策应了第50军渡江。

  为了阻止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进攻,美第5航空队倾巢出动,对沿开城到汉城和沿涟川到汉城公路向南进的志愿军进行了猛烈攻击。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不顾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继续发展进攻,“联合国军”在“三八线”既设阵地的防御彻底崩溃,中国人民志愿军6个军和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乘胜继续向纵深发展进攻。鉴于此情况,李奇微于1月3日晨下令,全线撤至汉城以南组织防御。“联合国军”凭借其摩托化和机械化装备,在其空军掩护下迅速南逃。

  在第三次战役发起前,彭德怀致电志愿军左右两个纵队领导的电报中,就对战役发起后“联合国军”动态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南朝鲜军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严厉打击下,美军有放弃汉城,退守汉江南岸或在汉城以北固守清平里、议政府、高阳线之两种可能。

  1月2日,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令右纵队第38、第39军各以1个师抓住议政府之敌;第38军主力前进至议政府以南,阻击议政府之敌南逃和从南向议政府增援之敌;第39军主力从西北及西南、第40军从北向议政府攻击;第50军迅速向议政府以西高阳前进,如高阳之敌南逃,则向汉城逼近。如议政府、高阳一线之敌撤逃,则第50军向汉城追击,抢占汉江大桥,相机渡过汉江,其他各军向汉江攻进,并设法准备渡江,由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担任汉城警戒。据此,志愿军各部于2日晚和3日上午继续向南挺进。

  “联合国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勇猛追击下,被迫于1月3日下午自汉城撤退。李奇微命令自下午3时起,汉城桥梁和来往要道除军队之外,民间车辆和行人一律禁止通行。1月3日下午,美第8集团军从汉城撤退,步兵、卡车、坦克以及各种运载工具缓缓通过浮桥。美军在撤离的同时,用汽油、炸弹对汉城、仁川、金浦机场等进行了疯狂破坏。

  1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占领汉城。志愿军第50军第149师于当晚进入汉城,第38军第114师、第39军第117师各有一部分侦察分队也于同日进入汉城。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进入汉城后,严格遵守政策纪律,受到汉城市民的一致拥护。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对占领汉城表示祝贺。社论同时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之所以在朝鲜能战胜“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侵略军,主要是因为他们是为正义人道而战,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而战,为消灭美国侵略者而战,为使朝鲜和中国人民免于屠杀而战,为朝鲜和中国妇女儿童的安全而战。因而他们所到之地,救死扶伤,恢复城镇和乡村,恢复朝鲜人民的和平生活。他们的伟大行动,已受到朝鲜人民的热烈欢迎。

  这时,彭德怀鉴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进攻中未能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联合国军”似在有计划地撤退,企图利用其海空军优势,对志愿军进行南北夹击。而志愿军经过三次战役后,非常疲惫,急需休整补充。为避免前进过远而陷于不利境地,7日,彭德怀致电左右纵队指挥员韩先楚、吴瑞林及朝鲜人民军方虎山军团长:各军立即停止追击,结束战役,转入休整,准备春季攻势,并注意加强警戒和防空。

  第三次战役胜利结束。“联合国军”全部撤至北纬37度线附近之平泽、安城、堤川、三陟一线及以南。在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克服艰难险阻,经过8昼夜的连续进攻,突破了“联合国军”在“三八线”的防御,占领了汉城,并将战线从“三八线”推进到37度线附近,毙伤俘敌1.9万余人,进一步扩大了中朝两国人民在国际上的影响。(朱晓晖、孙彤)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