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攀龙书院:井冈山斗争历史的见证
首页> 党建频道> 党史博览 > 正文

攀龙书院:井冈山斗争历史的见证

来源:学习时报2022-01-17 10:4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汪建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抬头望,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熟悉的旋律传颂着一个美丽的地方——茅坪。茅坪,位于罗霄山脉中段湘赣两省边界,原属宁冈县,现归井冈山市所辖。据《宁冈县志》记载,从元代起就有村民在此繁衍生息。由于大山阻隔,村民们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贫乐道的生活。

  攀龙书院位于井冈山市茅坪乡茅坪村南路口,始建于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依山傍水,绿树掩映。取名“攀龙”,一说是为纪念明末东林党领袖高攀龙所建,以彰显书院注重理学和崇尚气节;一说是为祈望学子人才辈出,跳越龙门。书院是一幢三层土木结构楼房,主体建筑坐西南、朝东北。整个建筑有1个楼阁,2间厅堂,3个天井,25间教室,廓房布局紧凑,合理实用,具有江南建筑通风透光、排水防潮而又美观大方的特色。清末,科举废除,书院停办。

  1919年8月,地方士绅黄应庚、谢生春等人筹措资金,修葺校舍,于书院内开办攀龙国民学校,就读学子有30余人。1921年后,因局势动荡,学校停办。兵荒马乱之际,从永新辍学回乡的袁文才,受中国共产党影响,投身革命,于1926年在攀龙书院内创办了县内第一所红色学校——文治小学,招收学生60余名。攀龙书院历经沧桑,也未能出过先人祈望跃入龙门的进士。然而这座小小的书院,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却有过流金岁月,从古色书院到红色遗存,不断注入红色基因。

  工农革命军的第一个“家”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落脚茅坪。宁静的茅坪成为当时湘赣边界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的所在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茅坪的每一幢老屋都留下了革命者的奋斗足迹,承载着井冈山斗争的苦难辉煌。毛泽东入住八角楼,从此八角楼的灯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攀龙书院,同样充满了红色传奇。

  毛泽东引兵井冈之后,多次以前敌委员会书记名义向江西、湖南两省省委报告边界的情况,并“建议组织边界的特委”。1928年5月20日,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茅坪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中共前敌委员会是湘赣边界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是边界地方党组织的领导机关。前委和边界特委办公机构,就曾经设在攀龙书院的三楼。毛泽东曾在攀龙书院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对敌斗争。1928年夏,边界特委机关从攀龙书院迁至茨坪北山脚下。

  井冈山斗争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攀龙书院在井冈山斗争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它是红军医院的摇篮。毛泽东率部进驻茅坪时,面临一系列困难,特别是秋收起义部队一路征战,伤病员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救治,伤病员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宁冈县党组织和袁文才的帮助下,毛泽东委派卫生队党代表何长工在攀龙书院一、二层创办了茅坪后方医院。这是红军的第一所医院。用何长工的说法:“这是我军第一个后方留守处。”医院由曹嵘任院长,赵仲发任党代表,有三四名医生,几名看护,连同担架员约20来人。设医务室、看护排、担架排、事务排,可收治伤病员40至50人。到11月份又增加了3名中医。

  由于地处偏僻,加上敌人严密封锁,医院设备简陋,药品奇缺,尤其是西药极少。曾在茅坪红军医院看护班工作过的肖明后来回忆道:医院的药材十分缺乏,虽然各地党组织想方设法冲破重重困难,把升汞(治枪伤用)、碘片等西药送到根据地,但总是不够用。因此医院经常组织医务人员和附近的群众上山采草药,我当时采药把附近的山头都爬遍了。曾因伤在茅坪医院住过两次院的张宗逊清楚地记得当年接受治疗的情形:当时医院的医疗条件很差,没有消毒品和麻醉药品,就用纱布或棉花塞进伤口里,用竹子(像织毛衣的针)往里捅。这种换药的方法,实在痛得很。能够搞到一点碘片冲上开水消毒,那是最好的办法了。

  毛泽东非常关心医院的工作,他要求医院“土、洋结合”,发挥土郎中、中草药的优势。毛泽东、朱德等经常到医院看望伤病员。并把群众送的慰问品,如鸡蛋、红糖等转送给伤病员。缴获的战利品,凡可吃可用的,如罐头、毛毯等,都挑最好的送往医院。

  茅坪的群众给予了医院大力支持和帮助,因病房不够,他们把伤病员接到家里,像对待亲人一样细心照顾和护理。老乡们还经常给医院送来一些南瓜、茄子、萝卜、笋干、衣被和中草药等。逢年过节,群众还会给医院送来猪肉、鸡、鸭、鱼等食品。妇女还替伤病员洗衣、打草鞋、做布鞋。医院也免费给老百姓治病。军帮民、民拥军的感人事迹在医院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尽管医院的条件如此艰苦,医院毕竟给伤病员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治疗、休养场所。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多数伤病员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得以重返战场。

  井冈山斗争历史的见证

  1928年4月,朱毛会师后,部队扩大,伤病员增多,茅坪医院已满足不了需要。1928年11月,上至毛泽东、朱德,下至战士、伤病员,每人自愿捐点“伙食尾子”,在小井创建了一所规模较大的医院,有病床500余张,取名“红光医院”,后来,改为小井红军医院。1929年1月,为粉碎敌人“会剿”,朱毛红军主力向赣南进军,茅坪医院解散。部分医务人员随主力红军转移,剩下的医务人员和伤病员合并到小井红军医院,同红军留守部队坚守井冈山。2月初,井冈山失守,小井红军医院150余名伤病员和医护人员惨遭国民党反动派屠杀。而随主力红军到达赣南瑞金的医护人员,为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攀龙书院作为井冈山斗争历史的见证,1961年3月4日,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告诫大家说:“没有井冈山过去艰苦卓绝的奋斗,就不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1972年11月,邓小平来到茅坪,他在攀龙书院看到红军医院的艰苦条件时,感慨地说:“革命的胜利是靠他们流血奋斗换来的,来之不易呀!”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考察井冈山时强调:“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再也不会缺医少药、愁吃愁穿了,但艰苦奋斗依然是我们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