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林明惠(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
网络文明是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对于加快构建天清气朗的网络精神家园,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全面建设网络强国和文化强国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由此,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化为“最大正能量”,增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近年来,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一是要守牢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团结、凝聚亿万网民,使党的主张始终成为网络主旋律、最强音,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网络加速“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要占领网络意识形态制高点。集中打造网上理论宣传网站航母,创作一批理论传播的“现象级”产品,丰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形式,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触达各类用户终端,让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引领网络文明建设行稳致远的“定海神针”。三是要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遵循网络传播规律,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分众化、差异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矩阵,让马克思主义从“遥不可及”变为“触手可及”。加强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等传播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心打造网上网下同心圆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网络是人民的网络。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进一步发挥人民主体性,用科学真理、主流价值、先进文化、优秀内容引领网络文明建设。
一是筑牢共同思想基础。以党和国家重大节日、活动为契机,精心做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史学习教育等网上主题宣传,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生动诠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引导人们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
二是营造健康网络生态。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创作供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人心,更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舆论飞地,要坚持依法治理网络空间,规范网络市场行为,优化网络行业秩序。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防止网络平台无序扩张、野蛮发展。推进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整治人们反映强烈的网络不良现象和问题,严厉打击个人信息泄露、大数据杀熟等行为,切实保护人们合法权益。深入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治理“饭圈”、网络综艺节目等乱象,净化网络空间生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三是强化网络道德引领。扎实推进网络文明引导实践,组织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参与度高的网络文明主题活动,坚决反对和制止网络欺诈、暴力、造谣等网络不文明行为,让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充沛、主旋律更高昂。组织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倡导人们共建网上精神家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新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推动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既是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受益者,也始终是国际网络空间和平的建设者、发展的贡献者、秩序的维护者。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网络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人类,是我国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为推动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应有之义和必然之举。
一是促进网络文化国际交流。积极打造中国网络文明理念宣介平台、经验交流平台、成果展示平台和国际网络文明互鉴平台,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展示中国风格,体现中国气派,不断提高我国网络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发挥网络平台的桥梁作用,推动各国开展网络文化交流,促进网络文明在国际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既展示人类文明多样性,又拉近各国民心距离。
二是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不断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对话交流,提升我国在网络空间中的国际话语权与规则制定权。促进不同制度、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包容性发展、开放性融合,以 “最大公约数”凝聚国际共识,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推进全球网络治理体系变革,共同研究制定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规则和治理体系,使全球网络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积极应对网络空间风险挑战,合作打击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共同构建和平、安全、有序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三是开展网络空间国际合作。尊重各国网络主权,加强各国沟通联络,拓展国际合作新渠道和新亮点,促进各国网络空间开放合作,实现网络空间资源共享,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建立平等、互利的共同市场,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搭建双边、区域和国际合作平台,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促进资源优势互补、高效配置,使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成果惠及相关国家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