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郑洁芹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落地,刮起一阵垃圾分类“绿色旋风”,以社区为主战场,以家庭分类为基础,正构建起新的垃圾分类绿色环保文化,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不可或缺,广大党员同志们应争当垃圾分类的传播者、践行者、志愿者、宣传者、监督者。
加大桶前值守力度,形成“五色”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体系。全面动员地区力量,进行看桶、守桶、护桶的“桶前值守”服务,形成“五色”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体系。红色: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小红帽”志愿者;黄色:公共文明引导员“柠檬黄”志愿者;绿色:社区居干、小区居民自发组成“绿袖标”垃圾分类减量宣传指导员;蓝色:物业公司+垃圾分类第三方公司组成“蓝马甲”专业服务队伍;橙色:街道“城”管办+综合执法队组成督导检查队伍。
完善分类流程,“三步走”破解源头分类难题。家中一次分类:加大宣传引导,大力推广居民家中“两桶一袋”覆盖范围,做好家中一次分类。桶站二次分拣:物业、产权单位、第三方公司的垃圾分类整理员队伍,做好桶站内的二次分拣,提高厨余垃圾纯净度。联合三方检查:由街道专班、社区及相关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采取日检查、周汇总、月通报机制,提高单位厨余垃圾分出量和分出率。
实施精细化分类,形成“‘扫除+分类’八边”垃圾分类工作模式。结合爱国卫生大扫除,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边扫除、边分类,通过“一人两袋”、“多人多袋”等形式优化前段分类;边清理、边分类,清理出的大件等其他垃圾集中整体分拣;边检查、边优化,发现问题立行立改;边宣传、边动员,加强居民主动分类的意识。周末大扫除和垃圾分类活动齐头并进,使居民养成从“要我分”到“我要分”良好习惯,提高分类效果和纯净度。
发挥区域化党建优势,以“红色力量”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机关、党员队伍站在前列,志愿者骨干紧随其后,并带动其他组织积极投入,让社区居民拧成一股绳。社区通过“敲门行动”挨家宣传,各机关单位纷纷与员工个人签订承诺书。通过开展征文、诗书画摄影赛、最美家庭评选等各类主题活动,红色直播间、抖音、短视频等线上新媒体形式,号召党建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双报到党员、居民,共同参与垃圾分类行动,形成“党建引领、社会发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实现“1+1>2”的效果。(郑洁芹)